东兰县东里村:文明实践融入生产生活 美了乡村富了村民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 2020-12-06 阅读量 2273

  尽管时至初冬,但走进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白墙绿瓦,三潭的水清澈见底,河中鱼虾成群……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东里村不仅山清水秀,而且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是农民运动领袖、百色起义的领导者、革命烈士韦拔群的故乡,是邓小平、韦拔群创立的中国首个农民“共耕社”的发源地。

  如今,这片红色热土正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焕发勃勃生机,并于今年11月份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

东里村。

拔群精神带动,村民主动起来

  “我们拥有红色资源优势,文明实践应该在人先,不然就辜负了拔哥等先烈的遗志。”

  东里村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放在人气最旺的村部,周围有拔群故居、革命陈列室和共耕渠等。

东里村革命陈列室。

  文明实践怎么做?

  该村从平时生产生活入手,把例行节约作为突破口。

  过去,村民家里的红白喜事,曾经出现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特别是白事的宴请中,很多饭菜都不能由宾客打包带走,碰到夏天就更容易变质,造成严重浪费。

  2017年以来,村“两委”班子利用村务会、党员代表大会等活动,召集各屯队长开会,要求大家带头示范,杜绝铺张浪费行为。

  “村民过去办喜酒,一桌饭菜成本超过450元。桌面上常常搞大鱼大肉,容易浪费。现在上桌的是小份饭菜,客人也喜欢吃,基本上一扫而光。一桌饭菜还减少150元的成本。”东里村村委会主任陈永祥介绍说。

  如今,东里村建立健全行政村“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制度,遏制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减轻群众负担。

东里村文艺活动。

致富产业拉动,腰包鼓了起来

  群众需要什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做什么。

  90年前,邓小平和韦拔群在东里村带领群众搞土地革命,建设“共耕社”,并从银潭引水,开挖了一条长1300米的“共耕渠”,可以灌溉附近900多亩水田。

  创建共耕社敢为人先的精神,如今正激励着东里人民积极探索,建设美好家园。

游客在东里村阳光玫瑰葡萄园采摘葡萄。

  2016年,东里村“两委”带领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成立“共耕联社”,打造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肉牛养殖基地等。

  “我就近在葡萄园务工,还能在务工之余照顾家庭,一年工资1.5万元。”脱贫户韦秀英2018年起在葡萄园务工,如今家里已经脱贫了。

  该村还建设了纳劳生态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存栏肉牛600头。目前,东里阳光玫瑰葡萄园正创建国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除此之外,东里村还种有100亩红心蜜柚、100亩山野葡萄、430亩核桃、1000亩山油茶,这些都成为村民致富的重要保障。

示范榜样带动,文明激活起来

  “我们每年都推选一次村里的示范户或先进个人,激发村民抢先争优的意识。”陈永祥说。

陈永站在维修店维修机器。

  残疾人陈永站人穷志不穷,学会修摩托车等技能,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成为村里的脱贫典范,2019年被评为“党员队干示范户”。

  与陈永站一起被评为先进的,还有陈庆芬等11人,他们分别获得“最美家庭户”“脱贫先锋户”等奖项。

东里村为村里先进模范代表发奖。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东里村注重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宣传活动。由驻村第一书记带头成立宣讲团,开展村党支部、屯级党支部专题理论宣讲活动;在村广场、学校等村民聚集场所,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

  对村里的点滴变化,长期生活在此的村民陈增龙说:“以往日子穷,高价彩礼、赌博等不文明现象时常出现。现在村民富裕了,村里的风气也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更舒心了。”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潘 剑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东航打造“省内环飞航线”助推云南全域旅游发展
央广网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2020-10-16
【国际锐评】所谓“脱钩”是美国政客喂给美企的一颗“毒丸”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0-08-29
外媒: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 有助于提振亚洲邻国经济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