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里的脱贫余味
新华社银川12月7日电 题:葡萄美酒里的脱贫余味
新华社记者赵倩、马思嘉
趁着难得的冬闲时间,张鹏飞正抓紧时间练车,争取春节后把客车驾照考下来。
“我现在的驾照只能开面包车,一次最多能坐十来人,等客车驾照拿到手准备凑钱买个二手大巴车,那样带大家出去干活就更方便了。”他说。
47岁的张鹏飞家住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闽宁镇是一个纯移民区,现有6万多常住群众全部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而来。张鹏飞的老家在西吉县平峰镇,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所在的村子整村搬到闽宁镇,是当地最早的一批移民。
“西吉县刚摘帽,是宁夏最后一个脱贫的县,说明那个地方真的太穷了。我老家那个地方又是全县最偏远的地方,吃水难,走路难,条件差不说,主要是没出路,我以前只能常年在外面跑车,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张鹏飞说。
新家距离银川市不远,吃水、行路、上学都不再是难题,最主要的是,家门口就有了就业机会。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先前在外“闯”下来的经验,搬迁后没几年张鹏飞就开始组织村民务工,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
闽宁镇及其周边种植了近10万亩酿酒葡萄,因此张鹏飞的主要“业务”就是在葡萄园,跟着她干活的也大多是家庭妇女。“像葡萄园的剪枝、除草、埋土这些活都不算重,女人们就能干得下来,每天能挣100块钱左右,挣钱顾家两不误。”他说。随着周边葡萄园的不断扩建,张鹏飞的微信群人数越来越多,他于2015年成立了自己的劳务公司。
“这些年我们的生活真是大变样,一开始是住土坯房,后来是砖瓦房,现在都是楼房了,不少村民还买了小汽车。”他说,“我拉工人的车子也从电动三轮车,换成面包车,明年就要升级成大巴车了。”
干的年头长了,张鹏飞和村民们不仅成了葡萄园的技术工人,也开始研究起了葡萄酒,他们不仅说起葡萄品种来头头是道,家里也会存上自酿或者从酒庄买的葡萄酒,闲暇时间经常喝上几口。
“不怕你笑话,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有人给我送过两瓶葡萄酒,但那时候不知道咋开瓶,后来是拿个锤子直接从瓶口那地方砸烂了才倒出来的,现在家里开瓶器都有好几个。”张鹏飞说。
不过,张鹏飞也有一个“幸福”的烦恼。“我们西海固人都爱喝罐罐茶,但现在楼上不能生炉子,没办法我就把电磁炉搬到阳台上,把小铁罐放在上面煮,有时候一口罐罐茶,一口红酒,你说日子美不美!”他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