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党员 | 我的爸爸叫“真扶贫”

环江融媒体中心 2021-01-05 阅读量 1104

  曾馥平(右)向肯福示范区移民传授种植技术。  曾渝茜供图

  人物小档案:曾馥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 1994年至今,挂任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他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等29个,授权发明专利4项,为毛南族整族脱贫及环江县的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被当地百姓亲切地谐称为“真扶贫”。2012年6月,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1月,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2019年1月,被评为“2018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

  口述:曾渝茜(曾馥平女儿),湖南大学教职工

  记录整理:韦贶

  我的爸爸叫曾馥平。1994年,那年我才三岁,爸爸接受组织选派,到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从事科技扶贫工作。印象中,爸爸永远都在那个叫毛南山乡的地方忙碌地工作,很少能陪伴在我和妈妈的身边。爸爸经常对我说,他爱我,也爱我们的家,但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科技干部,他要到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去从事科学研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正是这个初心使命和对毛南山乡老百姓的关心、挂念,让爸爸二十六年坚持不懈,信守承诺,将青春热血洒在异乡土地上,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时至今日,每当想起当年刚到环江,走进木论乡顶吉村考察的场景,爸爸都会觉得心酸:那里群众吃的只有稀稀的玉米糊,喝的只有坑池里的雨积水,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屋,房屋周围全是大山,从山下往上看,满眼看到的都是石头,看不到一点生存的希望。为了生计,当地农民不断砍山开荒,种植作物,岂料越开越荒,越种越贫,国家年年扶贫年年贫。

  如何既减缓石漠化,又能保障老百姓的生计?爸爸和同事们苦苦思索,他们深入调研,进村入户找群众谈心,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那就搬出去!

  通过实地调研和反复研究分析论证,他们决定在县城旁的肯福屯建立一个易地科技扶贫示范区,为日后大规模移民寻找决策依据和发展模式。

  然而当地老百姓思想守旧,安土重迁,为了说服老百姓离开长久居住的家园到易地科技扶贫示范区扎根创业,爸爸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他打听到,毛南族群众其实很热情淳朴,尤其喜欢饮酒。于是他学着入乡随俗,拎上几斤熟牛肉、带上了酒,去村民家里喝酒。第一天爸爸就在村民家喝醉了,与他们敞开心扉谈心,拉家常;第二天,来聊天的老百姓就多了;第三天,大家都把心里话讲出来了;慢慢的,山里的乡亲们对爸爸说:“我们信你了 也服你了,你让我们干什么 我们就干什么!怎么干我们都听你的!”

  经过两年的谋划和筹备,环江共有513名移民陆陆续续进入肯福示范区,开始艰苦创业。示范区是4000多亩的荒山野岭,长满荆棘杂草。为更合理地规划和开发,爸爸和同事们白天依靠镰刀斧头开路,头顶烈日爬山越岭测绘,晚上加班整理和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资料。有几次爸爸在考察途中不慎摔伤,但他依然没有停下工作。他知道乡亲们故土难离,所以每次到肯福,他都会一家一户地找人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那里有近100户人家,每家的户主爸爸都能叫得出名字。

  移民们顺利搬迁了,但让爸爸感到不安的是:如何让移民们留得住,并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才是建立示范区要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为避免村民回迁,爸爸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在示范区推行“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转模式,对示范区移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很快,示范区的纯人均收入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示范区内无一户移居村民回迁。

曾馥平(右一)慰问困难群众。曾渝茜供图

  在工作之余,爸爸经常给我和妈妈发来他工作的照片,如今肯福那里满山坡都是红心柚、沃柑、板栗等经济林果,瓜果四季更替。肯福示范区的成功,为后来大规模移民提供了决策依据。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民研究专家将爸爸和同事们首创的科技扶贫成果誉为“肯福模式”。

  功成本可以身退,有人劝爸爸早点回湖南长沙,回到我们的身边。但是留在大石山区的群众和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一直牵绕着爸爸的心。爸爸说“这个我得管!”于是他申请留在环江,继续他的科技扶贫工作。

  经过长期调查统计,爸爸发现环江菜牛是当地的特产,农民若是种牧草养牛,一年可增加2000元收入。既然种玉米会导致水土流失,那就把种玉米改成种牧草,养牛!按照他的设想,牧草播种后,6年才需翻耕一次,而且它们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一亩牧草能养活一头牛,一家养上四五头牛,能有七八千元收入;牛粪还能用来生产沼气,可以替代木材燃料,保护薪炭林、水源林,一举多得。

  设想是美好的,是让爸爸想不到的是,“让老乡们丢掉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比挖山开荒还难。”他本以为,跟村民讲明白“科学道理”,他们便会照着做;当他下到村子时却发现,老百姓并不买账:“祖祖辈辈都种玉米,不种玉米种什么?”

  “种草,养牛。”

  “种草我们吃什么?”

  “到外边买米吃。”

  这样的对话,爸爸每天不厌其烦地重复几十遍。

  一次次泼来的冷水不但没有让爸爸寒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带动农民种草养牛的决心。他说共产党员遇到困难不能退缩!于是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深入到积极性较高的几户群众家中,跟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手把手地给他们传授科学的种养技术。一年后 这些农户光卖菜牛就赚了近万元。大家看到这是个脱贫的好办法,明白这群起早摸黑的干部们是真心对他们好,纷纷要求学习“种草养牛”。如今“菜牛产业”已成为环江的一张名片。老百姓们高兴地谈起生活的改变:“以前上山割草,早上出门,晚上回家;现在在山下割草,牧场就在家里边。以前玉米混着红薯吃,现在都去买大米煮饭吃。”

  按照选派科学家下基层扶贫任“科技副职”计划的要求,科学家只需在地方服务满两年,就可以回原单位。可是爸爸却放弃了十数次回家与我们团聚的机会,他说:“作为一名党员科技工作者,扎根扶贫一线,为科技扶贫工作尽绵薄之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爸爸挂职期间,奶奶患了心肌梗塞,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妈妈为了让爸爸安心工作,直到奶奶病情稳定才告诉爸爸;有一次妈妈生病做手术需要家属签字时爸爸也不能在场;我从小到大的家长会爸爸一次也没有参加过。

  爸爸经常对家人说,他这辈子唯一遗憾的是愧对我们。但是每当我们看到媒体上对他的报道,看到环江发展的巨大变化,我们都为他感到自豪。

  爸爸只要一有机会,他也尽可能地关爱我们。在我15岁生日那天,爸爸趁出差之便,特地赶回来陪我过生日。那也是爸爸陪我过的唯一的生日,现在想起来我依然很感动。但是第二天,接到环江县政府办的电话后,爸爸不得不提前赶回了环江。

  几天之后,我才发现枕头下多了一把新梳子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中国菜牛之乡广西环江县牛角特质梳子,送给我亲爱的女儿。”捧起梳子,我泪流满面。

  今年是爸爸扎根环江的第二十六年,他早已从风华正茂到双鬓染白,他每年只有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才回长沙与我们团聚,而每次临别答应我们要回家的承诺最后都食言了,他每年在岗位工作基本达300天以上。

  付出也会有收获,近百项可在喀斯特地形地貌区推广的成果,数十篇数据精准翔实的论文,以及国家、省部级、市级、县级给予的50多项表彰,是对爸爸最好的褒扬。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6.45万毛南族人口同步实现整族脱贫,爸爸对此感到无比高兴。我知道,这其中,也包含有爸爸和同事们的汗水与辛劳。

  如今,爸爸已经把一切荣誉都看得很淡,他最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句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他心里想的是:踏遍千山,只为荒山披绿;走遍环江,誓为消除贫穷。他只想继续在大山深处,埋头做他的科研和扶贫工作,毛南山乡的百姓因此也都亲切地称他 “真扶贫”。



来源:当代广西网值班编辑:劳志聪校对:玉 翔审核:卢文斋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美护士全家8口7人感染新冠病毒 “你不想和家人一起健康地活着吗?”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12-04
广西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
广西日报|2020-09-15
北京正式启动供热工作
新华网|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