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拼出小康新天地——大化县全力以赴补齐民生短板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 2021-01-12 阅读量 1450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化瑶族自治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直击“两不愁三保障”薄弱环节,下足绣花功夫、补齐短板,乘势而上、尽锐出战,筚路蓝缕、战天斗地,掀起了一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极度贫困歼灭战,千山万弄间,处处是全面小康的新气象。

  在“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决战贫困,大化县用拼搏与奋斗,换来了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4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2.93万人搬出“穷山弄”

  “高楼大厦党筑成,赠给百姓贫民群;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生活在当今;君国恩德如山重,子孙代代铭记心。”板升乡弄系村水洞屯村民邹启丰,2018年搬迁到古江安置区,实现了安居乐业,高兴之余自撰感谢党恩诗歌,并张贴在自家客厅。

  大化县贫困群众大多居住于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十三五”时期,大化有6478户29364人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拿银安置区。 黄秉祥 摄

  为确保搬迁户“搬得出”,针对部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故土情结严重,宁可守“穷窝”过着穷日子的问题,该县组织县四家班子、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对集中居住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且超过50%的群众愿意搬迁的村屯,动员群众整屯搬迁。同时,按照近园区、近城镇、近公路、近景区“四近”原则,科学规划选址,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采取试点示范、带领贫困山区群众现场参观县城安置区的办法,动员群众搬迁,切实做到应搬尽搬。

农村新貌。

  “十三五”期间,该县投入19.53亿元,建设县内安置点16个,安置6255户28370人,搬迁到县外安置点(中马钦州产业园特色扶贫小镇)223户994人。在搬迁群众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6206户2829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9%。如今,该县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部搬迁入住。

  “没想到我还能搬迁到沿海这么好的地方生活,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在中马钦州产业园特色扶贫小镇,从未出过大山的雅龙乡雅林村村民罗正才80多岁的母亲感激地说道。

  搬得出,更要确保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此,该县完善安置点水、电、路、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学校、农贸市场、社区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户提供了基本的就医、就学、就业等社会保障权益。

工人在岩滩镇开展线路抢修工作。杨 翔 摄

  在县城2个安置点,重点打造“一镇一园一城三区”(达吽小镇,农民工创业园,电子商务城,鳄鱼岛特色旅游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城南综合工业园区),可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基本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有1人落实就业的目标。

  在14个乡镇安置点,全部建设扶贫种养场(扶贫车间),吸纳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都阳镇满江村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起了扶贫车间,引进了电子厂,解决了无法外出务工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照顾家庭和就业增收“两不误”。

  目前,全县13274人贫困搬迁户劳动力人口中,实现稳定就业12321人,实现政策兜底541人,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30.99万人走上“小康路”

  几年前,雅龙乡胜利村弄记屯村民韦有元外出务工赚了钱,为了“风风光光”回家过个年,在县城买了一辆摩托车骑回村里。他骑摩托车到离家两三公里外的弄礼屯后,把摩托车寄存在朋友家,一路翻山越岭走回窝在山弄里的家。

六也至雅龙公路温和村弄楠屯一带的回头弯。黄格 摄

  “千山万弄行路难,出门背篓爬高山,云梯架在绝壁处,手攀脚勾心发慌”。这首民谣道出了大石山区贫困群众交通困境的苦楚。

  面对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连片贫困,面广程度深的现状,如何摆脱大石山区极度贫困问题,成为大化县决策层的一块心病:“与其给钱捐物,不如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围,创造发展条件,彻底挖掉穷根。”

  然而,要在逶迤的群山之间杀出血路来,谈何容易?大化县委、县政府当机立断,决心以跨越发展和后发赶超的勇气,大手笔、高起点谋划,整合资源、十指发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愚公移山”之勇,全力推进屯级道路攻坚工作。

医疗会诊。

远程会诊。

  就这样,一场20户以上屯级道路建设攻坚战,在千山万弄间轰轰烈烈的打响了。一时间,大石山中到处烟尘滚滚、炸石声轰隆隆。

  5年来,该县共整合资金8.35亿元,建设屯级路1502条,总里程达2300多公里(相当于大化到北京的总里程),解决了6.15万户30.99万人行路难问题。

  如今,一条条盘绕的“天路”成为大化瑶山与外界连接的大动脉,结束了群众肩挑背驮的历史。

  从羊肠小道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路在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在变。“以前从七百弄街上回家,不到10公里的路程就要走2个多小时,现在不用半个小时就到了。”七百弄乡弄雄村弄肥屯村民蓝志平说,今年春节前夕,南宁市一客户通过电话订购300羽七百弄鸡,要求当天杀好并通过物流送到南宁,“通过大化冷链物流服务中心宰杀打包,当天下午顾客就收到了货物。”

  千里“玉带”绕青山,昔日封闭、贫困的偏远山村因道路的畅通而变得热闹了起来,各类农产品和“山货”也被一车车地运送出去,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一条条山间“玉带”正成为大石山区群众的“小康路”。

4.35万人圆了“安居梦”

  “2018年初开始凿山建房,仅半年时间,就有3匹马在材料运输过程中活活累死。”说起前两年建房时的艰难,板升乡八好村弄腊屯的罗桂超仍心酸不已。

  大化县在实施住房安全保障战役过程中,因项目与通屯道路建设战役、饮水安全保障战役叠加进行,建筑材料紧缺,部分村屯道路尚未修通,建材运输只能靠肩挑、背扛、马驮,建设条件极度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大化县通过送水、从县城运送砖头、给予运输差异化补助、推行“委托代建·共建家园”(由经验丰富的建筑能人与贫困户劳力搭配,组建65支村级劳务施工队,承建项目,解决因时间紧、机械少、人工缺导致的建设效率低、进度慢、成本高等问题)等方式,强力推进危房改造工作。

我们的校园生活。 余 飞 摄

  据统计,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2.84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9094户,解决了4.35万人住房安全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457户,3.29万人受益。

  住房安全保障战役对大化来说,也是“人畜分居”攻坚战,全县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帮助群众改造人畜混居式木质结构房屋,彻底结束了群众长期以来“人畜混居”的生活方式。

  如今,在瑶山深处,一幢幢楼房耸立在崖边坳上,千山万弄换了新颜。

25.48万人喝上“安全水”

  在江南乡上和村娅景屯,50多个大大小小的家庭水柜“镶”在山坳上,并全部将水管安装入户,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这是大化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安全饮水保障战役的战果。

  “感谢党委、政府,让我们用上放心水。”娅景屯村民蓝汝芳说,以前,娅景屯“一水三用贵如油,洗菜洗脚又喂牛”,每年秋末便闹水荒,全屯60多户群众要到一公里外的小泉眼排队舀水,水量极为有限,“屯里规定,人口少的户一天只能打一桶水,人口多且养殖牲口多的户允许打两桶。”

江南乡上和村娅景屯家庭水柜。韦哲 摄

七百弄乡弄雄村戈央屯水柜群蓄满清澈的水。韦哲 摄

  大化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群众居住的山弄共有3300多个,每一个山弄就是一个漏斗,缺水问题非常严重,人畜饮水长期困难。

  面对饮水难题,该县采取“找、送、筑、引、净”五字措施,努力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找,广西地球物理勘探院曾在大化山区钻探水源,打了20多个井,甚至打到300米深;送,“七板雅北江”等山区乡镇,季节性缺水严重,该县通过送水方式,缓解群众、学校师生饮水困难问题;筑,面对山区地表难以留住水问题,通过修筑家庭水柜、集中供水工程,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引,从红水河引水,经过2级提升上山,再引到群众家中;净,通过安装1万多个净水器,全力保障群众用上干净水、放心水。

搬迁移民在拿银安置区就业创业基地务工。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大化县共投入4.9亿元,建设家庭水柜11766座、集中供水工程608处,配套建设7631座家庭水柜附属设施,解决了25.48万人(贫困人口7.8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在脱贫攻坚战中,大化县交上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民生答卷”——全面实施民生项目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100%,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百姓生活幸福指数节节高。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 合 龙招江 黄开均 通讯员 黄 炼 韦 哲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韩国首都圈将禁止5人及以上规模聚集
中新网|2020-12-22
1-13环江新闻
环江融媒体中心|2021-01-13
【国际锐评】“谣言流水线”盯上新疆棉花,美西方不为人权为霸权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