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养出脱贫主产业 ——大化县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 2021-01-12 阅读量 1405

  “十三五”期间,大化瑶族自治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破解极度贫困大石山区产业发展难题,创新实施“美食驱动”战略,奋力走出了一条以“康养”为特色、以“美食”为纽带的大健康产业扶贫新模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大的事情”,又该如何与脱贫攻坚衔接起来?大化县整合诸多特点禀赋,发挥长寿、生态和民族特色优势,把美食作为支点,促进特色农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大化特色的产业链、产业群。

湖光山色。韦荣劲 摄

  近年来,大化县多措并举,打响了“大山大水大化河鱼,千山万弄七百弄鸡”的旅游餐饮品牌——本地传统七百弄鸡通过精心打造,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肉牛、七百弄羊等品牌日益叫响,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据统计,该县160个村(社区)2020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67个,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有8个,收入达50万元以上的有3个 。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5元,同比增长11.3%,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

七百弄鸡“飞”进全国两会

  大化属大石山区,严重缺水缺土,产业增收难度极大,七百弄尤甚。一直以来,县里找不到能够给山区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

  怎么办?2016年初,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小组深入七百弄片区实地调研时发现,瑶族群众房前屋后、山间草丛有土鸡在活动,它们长相独特,雄鸡全身羽毛金黄色,镶嵌白色雪花斑点,雌鸡毛色以麻羽雪花为主,七百弄之外未曾见有过这种鸡。“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调研组一行脑中闪过同一个念头。

红柳村七百弄鸡养殖示范园。蒙成穗 摄

  七百弄鸡养殖历史悠久,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古歌》中,被奉为“神鸡”。七百弄乡一带瑶族群众大多数自繁自养这种土鸡。这种土鸡以玉米、谷物等为主食,加上七百弄是高峰丛深洼地,生态优良、空气清新,孕育了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的七百弄鸡。

  由此,该县将七百弄鸡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产业,尤其是作为大石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大力发展。通过大打七百弄鸡品牌,促“鸡”发出脱贫大能量。

  2016年底,七百弄鸡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认证,品牌开始打响。2018年下半年,大化县开始扩大规模养殖七百弄鸡,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19年底,全县建有“联建联养”扶贫养殖场158个,养殖七百弄鸡200万羽,七百弄鸡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

位于大化镇流水村头水屯的大化全产业链肉羊产业示范基地湖羊养殖示范场。 韦哲 摄

  2020年全国两会,七百弄鸡成为广西唯一进入全国两会定点供应目录的产品,4000余只七百弄鸡从瑶山“飞”上26家全国两会驻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餐桌。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向全县42个扶贫养殖场收购七百弄鸡11.46万羽,收购金额596.53万元。”大化瑶族自治县冷链物流中心负责人说,收入最高的要算大化镇坡了村七百弄鸡扶贫养殖场,共计179.73万元。

  如今,通过养殖七百弄鸡,大石山区瑶族同胞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从穷阎漏屋搬进敞亮新居,从敝衣粝食到衣食无忧、收入稳定……几年时间,该县共有1.5万多户贫困户5万多人通过养殖七百弄鸡奔向小康。

美食驱动激活一池春水

  七百弄鸡改变贫困群众的命运,只是大化发展富民产业的成功事例之一。

  2019年1月20日,该县在达吽美食小镇举行以“舞动厨艺,乐享美食”为主题的创意厨艺大比拼活动。活动以大化大石山区生产的旱藕粉、黑豆、白玉薯三大绿色食材为主食材,由参赛者创意打造美食菜品和美食宴席,全县180多个单位或个人参赛,制作参赛康养特色美食达数百个。

大化县通过美食产业,带动餐饮、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黄格 摄

  如今,三大绿色食材在电商平台上供不应求。“过去产出的白玉薯大多用来喂猪,现在市场上已卖到差不多每公斤10元。2019年,板升乡弄郎村等3个村种植白玉薯2000多亩,亩产量超过1800公斤,白玉薯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利器’。”大化县板升乡副乡长花全树说道。

  白玉薯的华丽“转身”,得益于大化全力实施的“美食驱动”战略,以及由此引发的高端生态农产品和富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打造理念。

  美食驱动带来餐饮业大发展,为农村劳力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该县成立的美食办,每年组织举行数次美食大赛,激发壮瑶民族充分挖掘和传承传统美食,推出了系列名菜名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众多美誉。在第七届广西地方民族特色美食大赛和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中,大化有11个菜品获得特金奖、10个菜品获得金奖。2018年1月13日,大化“壮瑶大席”荣获“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名宴”称号,赢得了“北有满汉全席,南有壮瑶大席”的名声。

达吽小镇夜景。覃楚钧 摄

  美食产业的发展,使大化先后获得了“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康养美食之乡”等荣誉称号,康养福地、美食之乡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以来,该县新办餐饮店492家,促进1093名农村贫困劳力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全县饮食店已发展到1452家,从业人员发展到3276人,注册资本1.81亿元。

  此外,该县“达吽小镇”以美食为媒,将易地扶贫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旅游有机结合,目前已成为河池市最富创意、游客最多、人气最旺、就业最方便的安置点,被自治区列入重点建设的“品牌价值高、主题特色突出、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聚集拉动作用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之一。

夜经济·达吽小镇亮灯迎客。喻湘泉 摄

  美食美誉不断传扬,让大化不断积聚起人气,八方来客涌入大化大饱口福。2019年壮族“三月三”,大化举行中国民族美食大联展、康养美食文化节、大化生态食材展示展销会等活动,吸引全国30多个民族的群众热情参与。

  目前,大化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拥有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广西乡村旅游示范点各1个。游客到访人数逐年大幅攀升,旅游总消费占全县GDP的30%以上,旅游从业人数占城乡就业人数25%以上,全域旅游事业快速发展,2020年9月,该县被评为“中国最佳康养美食旅游名县”“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

扶贫产业花开千山万弄

  “每年10月至次年元月,‘布努人家’每星期都要向村民收购8头以上黑土猪,其余每星期至少收购两头。”七百弄“布努人家”农家乐负责人蓝芳灵说,去年,她的店销售黑土猪近200头、七百弄鸡4000多羽,销售黑豆、红豆、黄豆达15万斤,“通过网络平台卖出去的绿色土特产,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羊肠道上奔小康。覃楚钧 摄

  大化县实施的“美食驱动”战略,不仅撬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更带来了新一轮的“农业革命”。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绿色食材产地优势,以美食为龙头,充分挖掘当地饮食文化,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建立起“党旗引领·联建联养”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当地食材和原料生产,形成产业链,带动健康产业发展。

  2016年以来,该县先后有七百弄鸡、七百弄山羊、大化白玉薯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瑶香里”牌大米、“九娘河”牌沃柑、“金沃妙果”牌沃柑成功通过富硒产品认证,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已达26个。

板升乡弄郎村弄母屯村民在楼顶晾晒白玉薯粉。 韦干南 摄

  目前,该县已建设4个大型七百弄鸡孵化场,开工建设联建联养肉牛、山羊、鸽子等产业扶贫养殖场462个。另外,全县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3.9万亩,绿色食品基地面积5万多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1.05万亩;全县生态山羊饲养量达40余万只,养殖七百弄鸡170余万羽。

雅龙乡胜利村弄代肉牛养殖合作社。韦 哲 摄

  如今,大化精准扶贫产业层出不穷,遍地开花,本地肉牛、黑山羊等品牌日益叫响。全县通过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各类财政涉农资金以及帮扶资金共计2.4亿元,精准发力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共进新路子。

  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并运营“党旗引领·联建联养”扶贫养殖场462个,带动贫困户1.62万多户8.01万余人,全县“5+2”产业覆盖率达到98.62%。每年按每个种养场投入资金的3%至5%收入租金和按赢利的10%提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此一项,该县每村每年平均收入超过1万元。

  同心共筑小康梦,美丽乡村入画来。大化将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幅提升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开创全县新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编辑:唐洁云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63万 死亡近2.8万-国际在线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网|2020-04-16
中国中免第二届海南离岛免税年终盛典启幕
央广网|2020-09-27
广西走出具有自身特色扶贫之路
广西新闻网|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