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彭水县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重庆彭水县补齐乡村教育短板
“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解码·脱贫之后探教育)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国832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脱贫之后,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哪些变化,牵动人心。
近日,记者分别前往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多所中小学深入采访,就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乡村学校师资力量加强、特色艺体课堂普及等方面深入调研,推出策划“解码·脱贫之后探教育”,讲述正在发生的变化,展现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如何点亮万千孩子的梦想。
图为彭水县棣棠中心校在进行实验教学。彭水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车在武陵山区的乡道穿行,刚转过一个急弯,又是一道山梁。冬天的阳光照耀下,山岭绿意葱茏,间或路过一处老屋、几座新房。
郁山镇中心校大坝教学点到了。二层教学楼,窗明几净,多媒体设备齐全。校园绿茵铺地,立着足球球门、篮球架。全然不是过去印象中的村小模样了。
这里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2020年2月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彭水近年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在这个高山交错纵横的西部小县,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改善乡村学校条件,上学路程不超过1小时
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辖区内有18个镇和18个乡。外地人往往赞叹群山巍峨,可对当地人来说,群山却是世代渴望突破的阻隔。
在彭水,一个村庄百来户,分布在好几个大山的山头上。劳动力外出打工多,留守儿童超半数。这种情况下,保障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好学,要比别处多下好几倍的功夫。
彭水不富裕,却格外重视教育,当地人说,“虽然已经脱了贫,但是彭水要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还得靠教育。”
山里的小学是什么样?“厕所是旱厕、校舍是危房、全校一个班、老师一个人,这已经成了历史。”郁山镇中心校大坝教学点曾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校,教学点教师李大开介绍,“有些学生跟着父母进城,入学人数与前些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教学条件、校园环境可是翻天覆地的提升。建塑胶操场、铺设草皮、修文化墙,校舍彻底整修,这在以前可不敢想。”
这个教学点并不是样板工程。据了解,彭水县所有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都实现了统一标准的改善。
记者来到朗溪乡中心校时,体育教师正带着孩子们上“四点半课堂”的足球课。三层教学楼前,孩子们分组练习带球过桩,有模有样。左转爬上几十级台阶,标准化塑胶篮球场呈现眼前。在山区,平地比水源还金贵。为了建运动场,学校硬生生在山坡上“造”出一小块平地。
2018年以来,彭水投入3.1亿元,改造72所农村中小学。投资2.75亿元,改扩建22个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校舍6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4.9万平方米。
“财政每花5元钱,就有1元钱花在教育上。到县里的村镇看,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彭水县教委主任付美兵介绍,目前彭水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可寄宿的初中、一所中心小学,山村教学点零星分布,“山里孩子上学,单程不会超过1个小时。”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定向培养全科教师
在朗溪乡马头村小,英语教师李春艳正在给三年级学生上课。黑板上方,6个大字颇为醒目:“雅立身,诚立心”。
李春艳是彭水人,但老家离学校也得4个小时车程。2019年,她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毕业,通过定向委培计划回乡任教。她说,村小的孩子三年级刚刚开始学英语,班里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虽然教学任务并不轻松,但她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马头村小有一栋二层教学楼,目前开了3个班,隔年招生,共56名学生、7名全科教师。体育、音乐、美术教学,由朗溪乡中心校的教师“走教”。
村小教师储备不足?彭水从2013年开始实施了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就业工作,2015年起开始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从2017年起,已有139名像李春艳这样的年轻教师充实到乡村教学点教师队伍中。
岗位吸引力不强?县里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根据学校规模、与乡镇(街道)所在地距离、交通方便程度、生活条件艰苦程度等情况,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
“财政发工资,第一批发给教师,然后再发公务员。教师的工资要比公务员高,村小老师的工资要比城里高。”彭水县县长石强说,像李春艳这样刚毕业到基层的教师,一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不让一名孩子辍学,为留守儿童提供整学期寄宿
小学生住校,一住一学期——为了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这是万足镇中心校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万足镇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381名在校生中有290人住校。校长秦华介绍,“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顾,政府投资400万元改建了这所学校,向全县接收留守儿童,周边区县都有家长专门把孩子送来这里。”
在万足镇中心校教师办公室的桌子上,摆放着一摞摞册子:洗头洗澡签名册、夜间巡查记录册、缝补衣服记录册等。随意打开一本,看到整整齐齐的签名、备注和日期。
除了教学,老师还要负责孩子们的起居。“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学生只需每个月交300元生活费。”秦华说,学校还制定了周密的监护人联系制度,班主任督促家长与孩子每个月写信、通话或者视频交流。
五年级学生汪锦蓉,寄宿已经4年了。她父亲出门打工,爷爷身体不好,家里离当地学校有3公里远,于是来到了万足镇中心校寄宿。“孩子长高了,学习好了,生活习惯也养好了。”爷爷汪贵林说。
“彭水不会让一名留守儿童辍学,‘千师访学’项目和贫困学生结对帮扶都做到了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困难。”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说,“同时,我们也建设乡村特色名校,推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让村小的孩子也享受到一流的特色艺体教育。”
如何利用新型教育资源和媒介,让村小的孩子享受快乐、全面成长?彭水县深入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潜力,探索“互联网+双师教学”模式。彭水县教委工委搜集了1000余课时的课程资源,制作《“双师教学”操作指南》提供给乡村教学点使用。
“以前的村小,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现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室里安装了教学一体机和同步课堂录播系统。网上优质资源用起来以后,我们老师和孩子都开了眼界。”李大开感慨。
得益于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艺体教育带来的快乐。朗溪乡中心校的足球队,在全县拿到了名次。王家乐是郁山镇中心校大坝教学点六年级学生,飞机模型制作是学校的特色之一,他因为爱好飞机模型制作,第一次去了重庆市,参加比赛拿到二等奖。(记者 王斌来 智春丽 蒋云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