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河池以精锐之师打赢脱贫之战
原标题:
5年来,河池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实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绘就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
以精锐之师打赢脱贫之战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池市把激励干部担当实干作为重要杠杆,激发广大干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凝聚起全市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力量。
433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开赴千山万弄,向贫困宣战;4.58万名干部与17.6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日夜奋战、谋策破穷……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河池市广大干部勇于直面贫困,不断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抓铁有痕的毅力,攻克一个个深度极度贫困堡垒。
点滴之力汇聚磅礴之势。2016年至2020年底,河池市累计实现76.52万贫困人口脱贫、81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
驻村近3年,韦德王在大瑶山里驾车步行奔走十余万公里,换了不下20条轮胎,八好村每家每户都留下他的足迹。
2018年4月,韦德王刚到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担任第一书记时,村里大部分屯没有通路,每次入户都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山里极度缺水,修路、建房、做水柜要从20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运水,有的地方还得肩挑马驮……
图为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八好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德王拿着自制的扶贫地图向记者介绍项目推进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里是广西的‘极贫角落’,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考验驻村第一书记调查研究和改革攻坚的能力。”近千个日日夜夜,韦德王几乎都是在反复推进公路、危旧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项目的工作中度过的。“把硬骨头一个接一个地啃下来,乡亲们的美好生活总会实现的。”韦德王说,有责任就要有担当。
图为蜿蜒回肠的东兰色故至弄竹通村水泥路一角。该村级路全长7.4公里,受益人口1390人。韦文星 摄
这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94.5%的大石山村,在韦德王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悄然发生变化:全村完成14条村级道路建设,23个自然屯全部通路,180多户贫困户进行危旧房改造,七百弄鸡、山羊养殖等扶贫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直面问题的担当与实干,让贫困村变得越来越好,正是河池在脱贫攻坚战中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源泉所在。
河池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设区市,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区10个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深度贫困村,全部集中在河池。这里是广西的“贫中之贫”,环境更恶劣,条件更艰苦,任务更艰巨。
“突出整体谋划,实行‘全盘子’推进,是河池市脱贫攻坚‘一盘棋’思想中的‘先手棋’。”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何辛幸说,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勇当先锋、敢打头阵,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大化县雅龙乡胜利村弄代屯,人均只有几分山坡地,贫困发生率高达100%。为了增收,村民们做过不少尝试,有人甚至带回北方的高粱种子在屯里试种,但都以失败告终。
如今,这里却是肉牛成群。时入初冬,弄代屯的蒙建祥将收割的牧草运回养牛基地。在山坳的牛棚里,从未养过牛的蒙建祥已经“坚守”了一年多时间。
由于水土匮乏,养牛在弄代屯是“稀罕事”。2019年,村里正式引入养牛产业,被选为产业带头人的蒙建祥一下子感觉重任在肩。首批50头牛犊刚拉进村,便引起不小的轰动。“这么多头牛,拿什么来喂呢?养了又怎么卖呢?”村民议论纷纷。
乡亲们的担忧,也曾是蒙建祥的担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制胜法宝。”胜利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晖说,政府帮助协调场地、技术以及销售等问题,加上第一书记多次上门做工作,群众心中的顾虑被打消了。
蒙建祥在弄代屯肉牛养殖扶贫车间喂牛。 何宁 摄
蒙建祥见证了产业的快速推进:缺饲料,扶贫干部引进适应石山自然条件的牧草品种加以推广;缺技术,乡里组织专业培训;缺资金,贫困户购买牛犊可“先养后付”。
“我们实行‘联建联养’,参与的贫困户轮流投工投劳,到目前,养殖场累计已养殖肉牛120头,带动贫困户99户,第一批牛出栏后,每户平均分红1000元。”王晖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池40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当先锋打头阵,将辛勤与血汗挥洒群山之间。
能干事,精锐力量下沉脱贫一线
2020年3月底,当村党支书吴代谋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啦啦往外流的自来水,新安村的村民们终于心安了:“缺水的日子,结束了。”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新安村是一个仫佬族聚居村,11个自然屯散落在大石山区各个弄场里。当地村民缺水缺了几百年,水利部门找水源找了近30年,家庭水柜也建了不少,但饮水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下来驻村,我就是想为群众干点事,而且要能干事、干成事。”2018年3月,罗代欢从工作单位来宾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到新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每年1.5万元的扶贫工作经费,基本花在拉水上。”罗代欢说,一到旱期,村里只能雇农用车前往隔壁村,用十来个3立方米的水桶盛满水,摆放在缺水的村屯口,供村民取用。
为了找水,罗代欢在新安村附近山里转了2年,先后打了3口井,要么没水,要么出水不稳定。最后,罗代欢和工作队员在5公里外的长春村找到了一个水源充足的溶洞。
2020年3月初,新安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启动。不到一个月时间,溶洞被下挖60米、泉水扬程400米,通过18公里管道送入新安村239户群众家中。期间,罗代欢的后盾单位资助15万元,为新安村农户安装入户管道、水龙头、水表。
一鼓作气、迎难而上,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正是河池脱贫攻坚干部队伍这支“精锐之师”担当作为的真实写照。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河池市突出优化组合,强化“全要素”激励,把精锐力量充实到扶贫一线干部队伍中,打造决战之师,激发敢战之志,选用能战之将,厚待担当之士,一名又一名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被选出来、用起来。
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安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振宇就是这支“精锐之师”中的一员。去年5月16日,刘振宇从北京语言大学来到安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进村第一天就走了6公里山路,来看我家的房子建得怎么样。”如今已搬出泥瓦房、住进稳固砖混平房的卢荣登说,他对刘振宇感激不已。
刘振宇(右)到贫困户家走访。黄鹏欢 摄
安兰村地处深山,有25个自然屯,屯与屯之间距离较远。为解决交通不便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刘振宇自掏腰包6.5万元买了一辆车捐赠给村里,专门用于村干部入户走访、替群众办事。
去年8月,为了让刘振宇安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妻子带着女儿和行囊,住进了安兰村。“心中有群众,工作才会有力量。我把全村592户走访了一两遍,对重点关注的贫困户走访了四五遍。现在再去,狗都不朝我叫了,因为它对我已经熟悉了。”
干成事,担当作为绘就全面小康
“陈书记经常下村,碰上什么事都会过问,为群众做了很多事,村里的变化非常大。”提起第一书记陈达祥,已经成为村里养蚕“大户”的罗彩艳赞不绝口。
罗彩艳曾是凤山县金牙瑶族乡外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让罗彩艳如期脱贫,陈祥达想方设法帮她家改良桑蚕品种,争取化肥、桑苗等补助,并联系爱心企业帮助建设茧房。如今,罗彩艳家仅种桑养蚕一项,年收入达2.2万元。
“全村408户贫困户,我都一一走访,针对不同贫困户不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脱贫计划。驻村2年多,我对所有贫困户加起来走访了1500多次。”陈祥达说,在后援单位的支持下,外里村争取到364万元修路、装路灯,25户贫困户申请到60万元危房改造资金。2019年,外里村实现整村脱贫。
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能干成事,离不开河池市着力打造的“全链条”配套机制——“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关爱向下,激励向下”,日益完善的政策措施,不断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主动担当作为。
为了延长制度“链条”、做大政策“礼包”,河池市对接中央和自治区系列文件,配套完善职级晋升、评先奖优、绩效激励等15项举措,同时,对基层干部反映比较集中的体检制度落实难、抽调借调干部多、干部交通保障难等76条意见建议,逐项梳理研判,采取8个方面措施,研究解决制度政策推进执行的“中梗阻”问题。
此外,针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集中反映的“工作压力大”问题,在全市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设立11个精神科门诊,加强干部身心健康培训;出台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待遇保障若干政策规定,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引人难、留人难问题。
一系列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有效举措,充分激发了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队伍的昂扬斗志、饱满热情和旺盛干劲。
从红水河畔到瑶山深处,从三姐故里到将军之乡,哪里有脱贫攻坚的号角,哪里就有这些忘我的身影;偏远之地、群山之间,处处是河池广大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思谋脱贫、克难攻坚的印记,他们用苦干实干,奋力绘就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美画卷。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首席记者 黄开均 通讯员 黄 炼 黄鹏欢 黄德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