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脱贫脚印细细数
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同乐村寨丛屯,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右)在给贫困妇女发放工资。吴练勋/摄
“十二五”期间,推进“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
2012—2016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88.04亿元,完成建设项目58983个。
“十三五”期间,根据贫困类型、致贫原因等进一步强化到村到户帮扶,把精准帮扶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工作来抓。
“十三五”期间,持续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
“十三五”以来,共选派7.3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其中选派10379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5379个贫困村,选派60881名驻村工作队员分赴全区15142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
“十三五”期间,对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举全区之力,创新性开展工作,落实“八包”责任制,将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迁出。
2015年
●2015年10月,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共同发起“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
●2015年10月,广西组织25万名干部进村入户,以“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工作方法为举措,以制定识别指标和财产检索为突破,以“两评议、两公示”为保障,以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拉开“史上最严”的精准识别工作。
●2015年12月,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广西脱贫攻坚战的总目标、总要求。
●2015年12月,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责小组。2019年3月,新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4个专责小组,专责小组由7个增加到11个,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6年
●2016年起,每年度计划脱贫摘帽县(市、区)及所在市向自治区党委、政府递交《脱贫摘帽承诺书》。
●2016年以来,广西累计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近1.2万人次,形成适应不同片区、不同产业科技需求的“科技特派员+”产业科技扶贫模式。
●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建档立卡数据质量核实核准、信息常态化更新工作,全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
●2016年以来,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排查、“春季攻势”和通电、通路专项调查工作,全面排查摸清贫困村屯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
●2016年以来,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攻坚大行动,加快补齐贫困地区交通、电力、通信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
●2016年以来,共扶持贫困家庭“两后生”2.97万人次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学员结业后通过技能就业带动家庭脱贫。
2017年
●2017年9月,确定20个深度贫困县、30个深度贫困乡镇、1490个深度贫困村。
2018年
●从2018年起,开展脱贫攻坚领域三年专项治理工作,实施“6+2”工作机制,确保专项治理有序推进;采取“六个聚焦、六项行动”,推动专项治理提质增效。
●2018年10月,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2018年11月,把大化、都安、隆林、那坡4个县确定为极度贫困县,从深度贫困村中确定100个极度贫困村,在全区确定10207户极度贫困户。
2019年
●2019年5月,正式打响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四大战役”。
2020年
●2020年初,为应对抗击疫情工作需要,针对贫困劳动力新增开发了2.84万个村级临时性扶贫公益性岗位,主要负责保洁环卫、防疫消杀、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工作。
●2020年1—10月,对未脱贫摘帽的8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48个村实行挂牌督战;对2019年底贫困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7个县(市)和贫困发生率在5%—10%的90个贫困村加强督导。
●2020年2月,新增安排10个区直企业突击支援10个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的贫困村,向48个挂牌督战村增派58支突击队、164名突击队员。
(本报记者 陈 静 整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