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毛南族族宝“活”下来——记2020年广西劳动模范谭素娟
在过去的20年里,今年54岁的她只专注于一件事,就是让毛南族族宝“活”下来。20年来,她从零基础到掌握一门竹编技艺,让一顶花竹帽融入生活,变成20多种生活和装饰用具;她从农民变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累计带动1500多人传承花竹帽编织技艺;她从初中学历到大学客座教授,让更多年轻人和外国人喜欢花竹帽;她从小商贩到企业家,编织花竹帽创造价值近300万元,让20多户贫困户有了收入。她就是谭素娟,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走出的2020年广西劳动模范。
谭素娟在指导学生们编织花竹帽。 谭峰 摄
毛南族“顶卡花”象征幸福吉祥,汉语译为花竹帽,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是毛南族青年的传情之物。由它衍生的花竹帽文化(如花竹帽歌、舞)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2001年,喜欢歌舞的谭素娟在家做生意,经常跟着在县文化馆工作的丈夫覃自昆去下南乡采风。了解到71岁的老艺人谭顺美是目前唯一会编毛南族花竹帽的人,谭素娟从心底佩服老人。恰好当地政府举办花竹帽培训班,谭素娟就报名参加了。
编一顶花竹帽至少需要7天,有11道工序,仅编上顶就有6组编花公式。起初,谭素娟和学员们看着1000多片只有1毫米宽的竹丝始终掌握不到要领,从编上顶第一圈“压六抬四”到第二圈“压四抬二”很难区分辨认,难以记忆,被谭顺美骂哭,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谭素娟工作室的文创产品。
工作室一角。
在丈夫的鼓励下,谭素娟想到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历史文化意义和价值,就把委屈吞到肚里,用心反复记忆和琢磨,终于成为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有了被老师傅骂哭的经历,谭素娟改变师傅口传心授集体教学的方法,把编花公式写在黑板上,采取一对一鼓励表扬式教学,引导学生们轻松化解难题。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累计1500多人学会花竹帽编织技艺,她的女儿覃敏成为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谭素娟工作室出品的精美花竹帽。 谭峰 摄
在谭素娟的眼中,花竹帽的传承有“四难”:难在人、钱、竹子、市场需求。她记得老师傅说过“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一顶帽可换70斤大米”。但现在,在环江县城,毛南族“六香”之一的香粳米就能卖到10元一斤,而一顶直径40厘米的花竹帽能卖500元,仅可换50斤大米。此外,编一顶花竹帽费时长,编的过程中容易烦躁不安,也不像在广东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简单。为了让员工有一份收入安心编织,她经常把接到的编织订单转给长期跟她做的徒弟们。
编花竹帽需要用到金竹和墨竹,但是产量很少,尤其是墨竹长得很慢,节很短。怎么办?谭素娟试验过很多竹子,还想到用天然植物蓝靛染,也达到和墨竹一样的效果。
“想不到外国人对花竹帽也感兴趣。”谭素娟说。对于花竹帽如何融入一带一路中传承和创新发展,谭素娟希望花竹帽走“高端”路线,创新设计文创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016年,谭素娟被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聘为“民间工艺美术师”。2019年,又被聘为客座教授。这4年间,她还连续参加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在走出去展示花竹帽的同时,她开阔了视野,就想着创新花竹帽设计,把竹编技艺融入生活。她和女儿合作设计创作的文创产品获得人们认可。2019年,她们设计创作的花竹帽宝瓶灯获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在谭素娟的毛南族花竹帽工作室有一间展览厅,有一面墙专门摆放着获奖证书。“能获奖就很高兴。”她说。但是,她并不仅仅满足于获奖,她依然在思索如何把“族宝”编织技艺融入生活中。2020年11月,她前往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加为期5天的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非遗技艺传承与设计再生”培训班,并顺利结业。“学无止境”这是她20年来专注学习传承和创新花竹帽编织技艺的最好总结。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婷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