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穷根的南丹气魄
原标题:180天建成2471套移民安置房,提前3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成为河池首个脱贫摘帽县,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斩断穷根的南丹气魄
在外人看来,南丹因矿而兴,因矿而富,因矿而闻名。而南丹的贫困状况,却少为人知。
2015年精准识别时,一组组数据令人吃惊:南丹县有4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5万多人,贫困发生率达11.48%。其中,白裤瑶聚居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部分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达80%,1万多名瑶族群众仍居住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以及饮水困难的大石山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南丹县,尤其是在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要斩断穷根,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任务极为艰巨。
“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向困难而战”是南丹人民群众的一贯精神和气魄。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底,南丹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干部群众和各后盾单位、帮扶干部发出冲锋号令:勠力攻坚,2017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冲锋号令发出,各级上下齐心同力,以决战姿态投入攻坚。
文旅产业成为南丹县新的经济增长极。
南丹速度——180天建成2471套移民安置房 住篱笆房,玉米地碗一块、瓢一块,出门劳作肩挑背扛,爬几小时山路才赶到学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就是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1万多名白裤瑶群众当时的生存环境。
如何斩断穷根,是摆在南丹县党委、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为彻底破解这一难题,该县毅然决定“掘壤刨根”,以易地搬迁的方式将白裤瑶群众的贫穷连根拔起。
但1万多人整体搬迁,资金如何筹措、土地如何征用、群众是否愿意等一大堆难题接踵而来。
2017年1月,南丹县向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提出,要求增加易地扶贫搬迁指标,搬迁安置里湖瑶族乡和八圩瑶族乡两个白裤瑶聚居区1.35万贫困人口。项目于5月初获得批准,当年年底须要完成交钥匙任务。
当年6月21日,项目正式启动。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是南丹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项目中的一个移民安置点。按计划,该安置点要建设1096栋安置房,安置贫困人口5876人。
在时任里湖瑶族乡党委副书记吕章聪印象中,项目推进,最棘手的是动员白裤瑶群众迁祖坟。“白裤瑶非常尊重先人,葬礼很隆重,没有二次安葬的习俗。”
吕章聪回忆,当时,全县共派出120多名干部每天进村入户苦口婆心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只用20天时间,就完成项目规划、征地拆迁及招投标工作。
夏季施工,困难接二连三。在基础工程建设初期,就遭遇长达两个多月的连续降雨,刚挖好的基坑,转眼就被雨水灌满,施工队调集上百台抽水机,边抽水边开挖边砌墙角,30天就完成基础施工。
同样没日没夜施工的,还有八圩瑶族乡瑶寨、八圩社区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
经过180天艰苦奋战,2017年12月底,南丹县八圩瑶寨、八圩社区、里湖王尚三个安置点,2471户13563名贫困白裤瑶群众全部拿到新房钥匙,并陆续搬迁入住。
2018年2月6日,“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旅游开发瑶寨片区安置点举行集中搬迁入住仪式。该安置点221户1360名瑶族群众,敲起铜鼓,载歌载舞,摆起100米长席宴,共庆迁入新居。
当天,60多岁的韦秀珍拿着新房钥匙,开心地说:“活了几十年,我从来不敢想会有这么好的房子住。”
在极度贫困山区,易地搬迁发展,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唯一途径。在南丹县城区黄金地段,8栋20多层高楼拔地而起,周边学校、医院、政务服务、主题公园等设施齐全。这个叫“幸福社区”的生活区,很多居民是来自边远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50多岁的贫困户蒙玉海,是社区里的幸福主人之一,他老家在六寨镇宣明村,原来居住泥瓦房,一家4口人靠种几分玉米地维持生活。
2017年12月,蒙玉海搬进幸福社区,仅交9500元就获得一套95平方米住房。蒙玉海说:“搬到县城后,我在小区做保安,老婆在小区做保洁员,两人一个月收入有3500元,与原来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 (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南丹县共完成搬迁安置4233户21694人,其中6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58户20700人。
戮力攻坚——成为河池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 脱贫攻坚战中,该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户“八有一超”、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摘帽标准,安排118个定点帮扶单位对4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安排35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全覆盖结对帮扶,全力打赢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产业发展等各个战役。
脱贫攻坚战中,该县共投入4.15亿多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力解决村屯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公共服务、宽带网络等问题;投入3亿多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投入13.7亿元,创新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从根本上斩断白裤瑶整个族群的穷根;投入近2亿元,发展油茶、核桃、猕猴桃、富硒米、肉牛、瑶鸡、瑶山黑猪等“十百千万”扶贫产业……
2017年,全县有5652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特色产业贫困户覆盖达86%;当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25元,同比增长9.5%;共有3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减贫35522人,贫困发生率由11.48%降到2.58%,成为河池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
巩固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发展的起点。如何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南丹县探索与实践的新课题。
该县紧紧围绕“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招商引资和转移就业。该方案于2019年成为国家发改委面向全国推介的13个典型案例之一。
住得下方面,该县投资2亿多元持续实施安置点道路硬化美化亮化、学校、卫生院、农贸市场等配套工程。其中,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王尚小学和幼儿园工程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有力保障1600名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
服务管理方面,在县城区、八圩社区、瑶寨片区、王尚片区等集中安置区成立4个社区,强化对搬迁群众的服务管理,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能发展方面,该县积极创建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引导搬迁群众务工就业;将县城安置点1.5万平方米产业用房整体出租,通过分红、吸纳就业等方式,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同时,积极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农业核心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引导贫困群众主动就业。投入6000多万元,在八圩社区建成能容纳1000多人就业的扶贫产业园一期工程,2019年已有5家企业入园发展。
可致富方面,该县计划投入资金10亿元,利用神秘的白裤瑶民俗文化,依托已有的歌娅思谷4A级景区+“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项目,打造5A级“歌娅思谷白裤瑶民俗旅游景区”。项目建成后,可为群众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位于里湖乡王尚移民安置区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风情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今年50多岁的黎仁才,原来居住在里湖乡瑶里村瑶当屯,一家4口人,住的是茅草房,缺电、缺水,走3个多小时山路才到里湖街。2017年底,黎仁才搬进王尚移民安置点,入住一栋一层半的新楼房,两个小孩在新建的王尚小学读书。
看到黎仁才时,他正在安置区铜鼓坊给新鼓调音。“新买的铜鼓要经过重新调音,声音才响亮浑厚。”黎仁才说,调音及制作风桶,他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收入,平时参加旅游合作社的铜鼓队表演还有一些收入。爱人黎大妹在安置点做保洁员,一个月工资也有1500元,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了!
在南丹县八圩工业园区,两排标准厂房内,“咔嚓咔嚓”的机车声此起彼伏。搬迁户兰凤京与50多名脱贫群众在服装厂上班,利用电动衣车制作裙子。“按计件发工资,勤快的,一个月有3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晚上还可以照顾家人。”兰凤京高兴地说。
八圩工业园区附近,是广西牛将军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养牛场存栏600多头牛,吸收附近8位村民务工。40多岁脱贫户莫凤兰是其中之一,她有3个小孩分别读大学和高中,生活还比较艰难,“感谢养牛场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小孩的学习、生活费用有保障了。”莫凤兰说。
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之后,南丹县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原则,围绕住房保障、扶贫搬迁、安全饮水、控辍保学、医疗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发力,全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该县正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综合体、世界白裤瑶大健康旅游扶贫产业园、八圩扶贫产业园、八圩精准扶贫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等项目建设。其中,“千家瑶寨·万户瑶乡”、云水谷高山油茶种植基地等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可持续增收的重要载体,成为南丹新的靓丽名片。
来源:河池日报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韦剑平 李盛勇 潘剑 通讯员 莫梦姜 苏艳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