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技能培训后,大化这家小店“起死回生”
“我是真想学点本事,所以在上‘粤菜师傅’培训班的时候总比别人主动一些!”提到学习粤菜技能的经历,韦春雨如是说。如今,韦春雨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城区经营着一家肠粉店。
如果放在一年多前,韦春雨可能还想不到自己的2020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2019年底,她和丈夫在大化县第三小学的门口租了一家店铺,摸索着开了家早餐店,卖点米粉、包子之类。虽然没什么厨艺技能,但凭着韦春雨一腔热情,小店积攒了一些熟客,不少小学生选择在这里吃早餐。
只是好景不长,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带给她的不仅是店铺停业,还有生活收入来源的切断。“小店一度关门,家里的负担也很重。”韦春雨说,3月份复工复产,店铺重新开了,但因为大化三小一直没有复学,所以生意也远不如开业初那般热闹。
韦春雨一度想过放弃,直到获知了碧桂园在大化开设“粤菜师傅”培训班的消息。“有这个免费培训的机会,一定得学到东西,把小店好好经营下去。”
培训班实行走读制,每天晚上7点开课,连续上二十来天,韦春雨从来没有缺席过。结业后,她把在培训班学会的肠粉加入了小店的菜单中。
“我的肠粉,秘诀在酱汁,是培训班的导师教的。”韦春雨说,酱汁要用洋葱和五花肉,打沫炒香后再煮,这样可以增加口感。“洋葱有一些甜味,很适合小孩子吃。”
随着学校逐步复学,韦春雨的小店生意重新变得好了起来,收入也稳定了。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大化县城吗?韦春雨几乎每天都能见到。
每天黎明时分,韦春雨都会带着在家做好的肠粉备料,准时出现在小店门口。她和丈夫要在天亮前,把肠粉分装到饭盒里,然后在后厨做酱汁。“每天都要做100多斤肠粉,然后分装成两百多盒。”
天刚刚亮,就陆续有小学生来学校附近吃早餐,不一会儿,小店便挤满了吃肠粉的孩子们。最高峰的时候,韦春雨忙于倒酱汁、递餐盒,几乎一刻也不停。“好吃!”“肠粉配上这秘制酱料味道可香了,每天早上我都要吃两条。”面对镜头,许多孩子都对肠粉不吝赞美之情。
随着大化三小上课铃响起,韦春雨的肠粉生意就算告一段落,有时她还会在后厨炸一些小点心,等孩子们中午或晚上放学经过时来吃。“感觉她做这个太辛苦了,但也很值得。”妹妹韦春苗有时也会早起来到肠粉店帮忙,减轻姐姐的压力。
除了肠粉,韦春雨在“粤菜师傅”培训班还学到了不少做菜技巧,她将粤菜和大化当地特色饮食口味结合起来做新的尝试。一道田螺煲猪脚,得到了培训班导师陈学平的好评。“猪脚的色香味都很好,”陈学平建议,酱汁的花生油再多加一点点,可以让猪脚显得更漂亮。
韦春雨说:“每当看到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家乡伙伴们吃着我做的香喷喷的饭菜,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
有知识、有手艺,美好生活就有奔头。截至目前,碧桂园“粤菜师傅”培训班已在广西大化县、田东县10个乡镇开班授课,开了76期148个班,有6588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5277人,实现就业3309人。为农村劳动力走出大山,走向就业岗位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真正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
除了“粤菜师傅”,碧桂园还将“南粤家政”和“广东技工”等技能培训带到了广西大化、田东等县城,这“三大工程”已累计让数千名普通农民拥有了一技之长,其中不少人更是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期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改变自己和家乡的面貌,他们正在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带头人。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通讯员 宋金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