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广西候选人(含备选)公示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 2021-05-1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关于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要求,我区开展了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推荐工作。按照《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实施办法》的程序和要求, 从第六届自治区道德模范候选人中遴选出10名全国道德模范广西候选人和5名备选人员,现予公示,征求社会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公示时间为2021年5月11日至5月17日。公示期间如有意见建议,请在截止日期前向自治区文明办书面反映。通讯地址:南宁市民族大道112号广西新闻中心418室。邮政编码:530029。电话及传真:0771—2189980。邮箱:gxxcbwmsc@gxi. gov. cn。

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5月11日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广西候选人(含备选)名单

(共15名)

  一、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3名,含备选)

  韦柯,男,壮族,196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宁明县峙浪乡边境爱民固边电影队队长、峙浪中学体育教师。

  他40年如一日,在工作之余,带领电影队奔走在边境一线的村屯、学校、军营,为当地的村民群众、中小学生、部队官兵义务播放电影。电影队成为边境流动的文化站、传播精神文明的大篷车、志愿服务的雷锋岗。

  宁明县峙浪乡爱民固边电影队自1981年成立以来,队长韦柯和他的队员走遍宁明县峙浪、桐棉、爱店等边境乡(镇)29个村,行程26万多公里,义务为群众放电影1.4万多场,覆盖边境群众8万多人,惠及160万人次,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和赞誉。

  40年行走边疆放电影。40年来,从开手扶拖拉机到小汽车、越野车进村寨,从使用胶片电影放映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韦柯初心不变,紧跟时代步伐,始终满怀热情地为群众、驻军官兵和中小学生放映优秀电影,给他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从未放弃一个观众,只要是群众需要,再远的村屯,他们也一样上门放映。峙浪乡那密村山上的两户群众,其中80多岁韦阿婆,从未看过电影,韦柯特意到她家院子放映,满足老人家看电影的心愿。

  40年传播科学知识和文明风尚。韦柯知道,边境村屯群众文化较低,精神文明建设较薄弱,利用放电影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知识和文明风尚成了他们肩上的又一项重要任务。身处边境一线,韦柯在放映电影的时候注重为边境群众、驻军官兵和中小学生放映爱国主义影片,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韦柯主动与乡镇政府联系,精心制作扶贫宣传PPT,向群众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扶贫信息300多次,受益群众6万多人次。在播放电影正片前,他先播放精准脱贫小片子,讲好贫困户脱贫的故事,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使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为配合当地政府发展砂仁产业,他带队到各村屯巡回放映砂仁种植管理科普片,引导峙浪乡300多户群众种植砂仁面积达13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砂仁之乡”,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韦柯带上车载广播和电影放映设备,深入边境乡镇、村屯宣传疫情防控知识6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车载广播和影前宣传受众4万多人次。

  40年学雷锋乐于助人。由于经常到村里放映电影,韦柯成了群众的好朋友。韦柯利用这一关系,协助当地党委政府调解一些纠纷,助推新农村建设。2018年,峙浪乡洞漫小学要修建围墙,村里有农户认为学校围墙占了自家的土地而百般阻拦,学校领导多次与其沟通未果。韦柯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与阻挠施工的农户讲法律、摆道理,该户终于同意让出土地,给学校修建围墙。2019年协助社区干部宣传政策,动员20多户群众让出菜地建设休闲广场。

  韦柯2017年当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2020年荣获“全区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2021年2月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李莎,女,汉族,1999年5月出生,共青团员,四川平昌县人。生前是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2019年7月28日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学校开会途中发生意外,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1岁。

  “我觉得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方向,才能更坚定地向前走。”2019年,李莎虽然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了保研名单,但还是毅然选择去支教一年后再攻读研究生。当年7月,李莎通过选拔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到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根据安排,她在开学后承担六年级4班的实践课和二年级5班的英语课教学,并协助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李莎积极探索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小老师”的方式,以先进带后进,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她课后一遍遍地单独教一个学习困难同学开口讲英语,她经常关心陪伴班上一个单亲重组家庭小女孩,帮助她融入集体、学习提升……李莎还经常跟孩子们分享她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感悟,她的教学热情像一团火苗,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莎姐姐”。

  李莎特别关爱留守儿童,通过家访、接触等形式向他们传递温暖。2019年8月,研支团策划在马堤乡东升小学举行夏令营活动,得知这里的大多数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关爱并少有机会外出。李莎便把视角对准这里,牵头制作短片《旭日东升》,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融入其中。2019年 10月27日,李莎主动请缨到三门镇开展“龙胜一对一”爱心助学项目家访活动。她无惧风雨,坐车2小时、徒步山路1小时才来到家访对象小琳家中,她耐心安慰小琳母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之后还多方联系和沟通,为小琳争取到一学期600元的资助款。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家人一再劝李莎不要提前返校,李莎却说:“疫情就是命令!我回校后也可以为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一些事情。”回到学校,李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宣传给家长和学生。她还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位孩子的健康监测,监督学生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消毒通风工作……

  李莎的研究生导师罗韵娟评价她说:“她的选择总是利他的。”在支教学校老师们看来,李莎总是倾尽全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去家访就去最偏远的学生家,做工作就做到学生的心坎上。李莎用行动践行梦想,用奉献书写人生,在西部的大山里留下青春星火,谱写出助人为乐的永恒之歌。

  李莎2021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获评2020年“最美大学生”,被共青团广西区委、共青团广东省委先后追授为“优秀共青团员”。


  谭连乔(备选),女,毛南族,1969年6月2日出生,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参加工作,都安瑶族自治县水力发电总厂退休职工,都安爱心坊公益联合会会长。

  谭连乔钟情公益事业,怀着满腔热情奔走在公益路上,用爱心和责任,为困境中的孩子点燃了希望和梦想。她多次组织公益活动,资助物品20多万元,帮助学生达6千人次。

  2012年10月,谭连乔和几位朋友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组建爱心坊公益联合会,并在县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多年来,爱心坊捐赠物资折价达100多万元,无偿服务老弱病残幼孤等群众10000多人次,先后组织开展了“石山育苗”瑶山儿童成长援助计划、“童心绽放”瑶山第二课堂活动、“蓝色梦想·爱在广西”爱心图书室项目、“关注乡村孩子”暖冬系列等活动项目、“青葱课堂”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明窗行动”、“陪伴行动”、乡村儿童“悦读会”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瑶山儿童带来的关怀、温暖和希望,受到群众称赞。

  2020年春天,都安瑶族自治县防疫战刚一打响,谭连乔便带领爱心坊公益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响应号召共同参加防疫志愿服务。他们穿着志愿“红马甲”,穿梭在抗疫前线,为一线防控人员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2月1日,在了解到防疫工作人员口罩紧缺的情况后,谭连乔紧急向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发出募捐号召,仅用了短短一天多的时间,2月2日,她就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募捐到2万只口罩,同时还连夜购买了40个测温仪,一起运送至都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

  谭连乔一边募集物资、一边开展志愿服务,甚至吃饭时间都在跟进防疫工作,每天忙到凌晨才能休息。困难群众家里没米没药了,她组织志愿者去采购并送到家门口;驻守卡点工作人员的宵夜,她带领志愿者送去,不落下一晚,不忘记一人;春寒时节,听说守卡的一线工作人员晚上特别冷,她及时募捐到了新棉被,送到卡点人员手中,爱心棉被暖了身更暖了心;住院的病人没有睡衣,她募捐了一批睡衣送去;村镇卡点缺饮用水,她送了一批饮用水过去;为了解决抗疫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她为志愿者们购买了多份免费的保险;为了稍缓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疲劳,她还募捐了香喷喷的粽子、黑豆饭、包子送到他们手上……

  据统计,在都安抗疫战最艰难的1个多月里,她为抗击疫情筹款达154万多元,组织发动募捐到的口罩、隔离衣、手套、防护帽、手术单、护目镜、消毒水、测温仪、泡面、牛奶、水果、蔬菜、棉被、饮用水、雨衣等紧缺医疗物品、生活物资等累计达40万余元。

  “作为公益人,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是谭连乔常说的话。

  谭连乔2014年荣获自治区优秀志愿者,2017年荣获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2020年荣获广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登上“中国好人榜”。


  二、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3名,含备选)

  崔译文,女,汉族,1999年2月出生,共青团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2018级学生。面对凶徒冰冷的尖刀,她为了保护同学挺身而出,在搏斗中身中8刀,肝被捅穿,胆囊被刺伤,胸腔、腰腹、手臂各有一道深深的口子,胸口到腹部还有一排伤痕,其中3刀贯穿。她成为同学眼中的“最牛女生”“挡刀女孩”,她见义勇为的壮举感动了社会。

  2019年3月10日,晚上九点,上完晚自习,崔译文和一名女同学一起结伴回寝室。九点零五分左右,两人走到了学校的轻工楼附近。女同学突然跟崔译文说后面有人,崔译文转过头去,看到了一个男子,离他们只有两三米远,拿着刀已经准备往上冲。发现男子试图要对同学行凶,崔译文把同学推开,男子手里的刀捅在了崔译文的身上。仅仅几秒钟,崔译文已经身中两刀。崔译文知道凶手的目标是同学,大声叫她快跑。但凶手又追上前继续行凶。崔译文站在原地捂着伤口,抬头看见男子正疯狂地捅女同学。性命攸关,崔译文第一时间冲上去将女同学护在身后,凶手继续行刺,在刺了崔译文数刀之后,终于丢下尖刀逃离现场。此时已经浑身是血的崔译文,顾不上自己身上的伤和疼痛,第一时间为女同学堵住伤口止血,同时给辅导员打电话报告情况,随后警方也赶到了现场。

  受伤后,崔译文只顾着帮同学止血,按住她的胳膊,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伤严重。两次上前阻止凶手,崔译文身中8刀,而同学小梁身中16刀。如果不是崔译文用身体挡在前头,后果不堪设想。

  崔译文虽然有170公分的个头,但体重只有90来斤,身材瘦削,与其他同龄女生一样爱美爱自拍爱生活,脸上灿烂的笑容展示了她阳光的性格。就是这样一位略显羞涩的小女孩,在遇到歹徒时却能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勇气和人格力量。

  面对凶徒,崔译文挡刀勇气从何而来?对此她说:“我是军人的孩子。我只知道,如果我不冲上去,她可能会死。”崔译文自小在部队家属院长大,妈妈教育她要以军人爸爸为榜样,勇于担当,自己的事自己做,还要力所能及帮助别人。

  回忆自己的壮举,崔译文轻描淡写地说,当时根本没想那么多,“我以为不捅到心脏就不会死。我避开了心脏,却忘记了肝。”“当时还以为身上的血都是同学的,我一直忙着帮她止血,让大家帮助她。直到发现自己也受了重伤,才感受到巨大的疼痛。”说完,自己都笑了。

  小小身躯蕴含巨大勇气,崔译文用自己见义勇为的行动,诠释了勇敢与责任,印证了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成为当代年轻人可亲可学的楷模。

  崔译文2019年7月当选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2020年12月荣获中宣部、教育部“最美大学生”,2020年12月获得第九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见义勇为英模,2019年9月荣获第十二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1月由“浙江骄傲”组委会评选为“浙江骄傲”,2020年获评桂林市第六届道德模范。


  唐基木,男,汉族,1990年8月出生,广西藤县中通快递金鸡分公司快递员。

  侠隐于市,见义而勇。他是一名普通快递员,面对熊熊烈焰,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义无反顾三进火场成功救出5人,成为最美逆行者,被称赞为“救火英雄快递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请缨,坚守一线,再次“逆行”于街头巷尾,义务为居民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和配送生活物资,传递点滴温暖,书写着一个普通人的“侠义”人生。

  2018年5月26日晚9时30分左右,广西藤县金鸡镇天乐街一五金店铺失火,店主年仅3岁的儿子被大火围困在店里,危在旦夕。店主当时哭得撕心裂肺,呼喊着救救她的孩子!正在附近的唐基木听到呼救声后,立即提起2个灭火器,火速冲向现场救人。无奈当时火势太猛,灭火效果并不明显。

  火势越来越猛烈,“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令人心惊胆战。危急关头,唐基木当机立断砸开旁边一家幼儿园的大门,再翻越一堵2米高的石墙,冲破五金店的后门。摸索到3岁孩子的房间时,发现孩子已昏迷不醒,他迅速抱起孩子向外冲出。此时火势已蔓延到跟前,一米以上都是黑烟,热浪扑面而来,他只能蹲下前行。

  救出3岁小孩后,他得知店主还有一个6岁的大儿子,可能也被困在店内。顾不上多想,他立即再次冲进火场,确认店主大儿子不在店内才冲出来。此时,他已被浓烟呛得直咳嗽,但当他听说还有4人被困在5楼的卫生间,而且其中有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时,他又选择第三次冲进火场,和其他赶来的群众一起救人。他急中生智,与几个热心群众通过“麻包袋”运送的方式将婴儿安全“运送”到楼顶,其余3人通过绳子爬到楼顶,成功获救。

  火势得以控制,确认无人员被困,他便悄悄地离开了现场。事后,有人问起当时情况,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都是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怎么可能见死不救。”唐基木一直是个“热心肠”,每当邻里遇到麻烦事,他都会主动帮忙。“他为人很好,正直善良,危急关头能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我们为他点赞。”他的壮举成为了当地群众引以为豪和津津乐道的佳话。

  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2013年以来,作为一名志愿者,他常常深入村屯社区、街头巷尾宣传消防知识,累计发放消防宣传资料3万余份,受众达5万余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主动请缨,坚守一线,不畏疫情,为居民配送蔬菜、水果、药品及生活用品等物资,以及义务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宣传引导,安抚居民的情绪,为藤县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最美“逆行者”。

  唐基木2018年7月当选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2018年11月被应急管理部授予“全国119消防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1年1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第九届广西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


  莫平华(备选),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无党派人士,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高级统计师。

  自2012年以来,莫平华在广西南宁市的邕江河段拯救了20名溺水者的性命。

  说起第一次抢救溺水者的经过,莫平华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2012年10月7日下午5时20分,星期日,在南宁市邕江大桥北岸的河水里,一名溺水者已经沉没入水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莫平华一个猛子跃入水中,将其救起。

  2014年9月15日,莫平华正在邕江大桥北岸巡查,忽然一阵紧急的呼救声从江面上传来。莫平华看清是一个少年正在水中奋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用力地挣扎,可他挣得越厉害,人越往下沉,眼看就要没顶了。莫平华一个箭步跃入水中。游了好几米时,他忽然感觉脚似乎踢到一个人。此处的水下,一定也有人溺水了,得先把这个救上来,再救另一个人!打定主意后,莫平华迅速潜下水中,果然发现了一个正往下沉的孩子。他绕到孩子身后,轻轻地将孩子托举起来,用力往岸上推。然后,他顾不上歇息,转身返回寻找第一个溺水者。此时,水面上已经看不到人影。糟了,一定往下沉了。他又紧急下潜,终于找到这个溺水者并将其救起。这时,第一名获救者告诉莫平华,他还有一名同伴也一同溺水了!

  一下救两人,几乎耗尽了莫平华的体力!可一想到还有一条生命被沉在水底,莫平华的心一紧,立即招呼几个泳友,一同下水,潜到水中一边摸索,一边寻找,足足找了40分钟,才终于找到这名溺水者。当人们将其拉到岸边时,此人已经不幸身亡。更为凶险的一次救溺发生在 2016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又是一个星期日。一位老太太不幸掉到江水里。当时正值邕江发生洪水,波涛汹涌,浊浪惊天,人们都很害怕,眼看老太太被急流冲走,岸上的围观者发出了尖叫声,可就是没有人敢冲进水里去救人。这时,只见一个勇敢的身影,“扑通”一声跳进水里,此人正是莫平华。莫平华借助着水的浮力,迅速靠近老太太,托住老太太就往岸边推送,成功救起了老太太。

  因为长年在邕江游泳,有感于邕江溺水事故的高发频发,莫平华牵头成立了“南宁市母亲河邕江防溺水志愿者宣传队”和“广西金盾水域服务队”两个志愿者组织,并担任负责人。

  有关莫平华的事迹,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新闻网、南宁广播电视台、南宁晚报、搜狐等媒体均有报道。

  莫平华1992年获自治区党委社教办公室授予“广西农村社教工作先进队员”荣誉称号;2001年获中国统计学会授予“2000—2001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获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2006—2008年度广西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获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授予“2009—2011年度广西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0年获广西区直机关文明委授予“2020年广西区直机关见义勇为好人”荣誉称号。


  三、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3名,含备选)

  陆秀缎,女,1968年5月出生,现年53岁,中共党员,现任广西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她信守“守住百冠山,守护芒果园,诚实守信开创致富路”承诺,23年来,她真诚重诺,为推动东养村经济发展、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以品质立信,铸就诚实守信典范。1998年,她瞄准市场需求,率先在东养村百冠山种植芒果。她深知唯有立足诚信,提高芒果品质,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她的百冠芒果个大味美品相好,赢得各地果商的广泛赞誉,成为百色乃至全国驰名品牌。2011年,陆秀缎和丈夫共同成立了田东县第一个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夫妻俩以诚信为本,答应群众的事情说到做到。毫无保留地向群众传授芒果管护技术,是当地群众眼里勤劳的“糖蜜蜂”。为带动田东县更多农户致富,陆秀缎通过整合芒果园,建立了百色市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田东县百冠芒果核心示范基地,基地于2017年被指定为世界芒果大会现场会观光、考察基地。

  以实干立人,兑现脱贫致富诺言。“2020年,我们东养村一定要实现全村脱贫摘帽”这是陆秀缎对东养村1600余名群众立下的庄严承诺。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2020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东养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目前,芒果种植已经成为东养村各家各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各家各户都盖起了“芒果楼”,购置轿车、建造别墅等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东养村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陆秀缎兑现了当年她立下的庄严承诺。

  以真诚待人,取信东养群众。“言必信,行必果”,陆秀缎以此作为诚信做人的准则,她实事求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坑蒙欺诈行为,在干部群众中树立了较高的信誉度。她不计个人得失,用她的爱心善举让群众感受党的温暖,用她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陆秀缎动员其爱人到林逢街开办农资店,为种果农户供应化肥农药。一些困难的乡亲,都能享受折价购买,每年都赊销农药化肥;为全村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赠送每户两包复合肥,免费上门为群众配制农药,指导使用技术,是远近闻名的“芒果医生”。

  孔子曾说:人无信而不立。多年来,陆秀缎就是以依法办事、诚信做人的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是面对大山,还是遍野的芒果树,她坚信,往前的路会走得更顺畅,走得更远更宽。

  陆秀缎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三八”红旗手,百色市创先争优行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百色市创业带富标兵,百色市拔尖人才,百色市芒果品牌建设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同时当选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代表,百色市党代表。


  曾馥平,男,汉族,1964年8月出生,湖北天门人,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挂职常委、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挂职)。

  26载,他远离妻女和繁华都市,扎根毛南山乡,经历负伤,从不言退,以行动诠释初心,用坚守践行担当,让石漠化山区披上绿装,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在田间地头完成众多科研课题,为百姓实现脱贫穷尽青春年华,贡献科技力量。

  一句承诺,是二十六年的坚守。“您放心,我是共产党员,是国家派到环江扶贫的。我答应您,您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实现。”26年前,他下乡调研时,对一名老乡作出的承诺。就是这个承诺,他一待就是26年!

  1994年7月,曾馥平初到这里,便深入到村屯开展调研工作,目睹了当地群众艰苦生活的状况让他感到震惊和心酸:居住在四面环山、透风的茅草屋,农作物种在石缝里,喝的是坑渍水,吃的是玉米糊,许多孩子没衣服穿,一户农户的全部家产不到几百元……“能够喝上干净的水,每天能够吃一顿白米饭”成为当地群众的奢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科技力量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一颗初心,是百姓的好兄弟。26年的坚守见证了肯福屯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与他同一批下来的50人,都已离开了广西,他成为了唯一坚守的那个人,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真扶贫”。他率先在环江首创全国移民搬迁模式“肯福模式”。1996年9月,把下南、龙岩等乡镇的贫困群众搬进肯福示范区,因地制宜,他带领移民发展水果、甘蔗、畜禽等产业。老百姓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20年21080元,乡亲们住上楼房买了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称为“肯福模式”,为广西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科学样板。

  他依靠科技手段打造“金山银山”,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该县石漠化最为严重,人均不到5分耕地。2001年,他带领专家团队提出了“山上种树,山下种果,地种牧草,栏中养畜”的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既解决畜粪问题,又能解决肥料和水土流失问题,这样“双赢”的模式使百姓收入逐年攀升。

  26年来,每年300多天都在环江、在基层,亲人离世,回去匆匆处理完后事又赶回环江。他把更多的心血献给了扶贫事业。曾有机会到更好的单位工作,但他依然留下为贫困群众谋幸福。

  一种信念,是新起点的伊始。26年来,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总结扶贫经验模式,实现了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目标,在扶贫道路上,成功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同时,依托科研,使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先后在环江启动实施,他发表多篇科研论文被中办、国办和省部级采纳。

  他扎根环江26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坚守践行担当,以奋斗诠释初心,实现整族脱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和团队又开始踏上谋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

  曾馥平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科技扶贫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李清鸾(备选),女,汉族,1950年10月出生,广西灌阳县灌阳镇排埠江村枫树脚屯村民。她继承先辈守护红军红旗的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讲述红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李清鸾1976年嫁到枫树脚屯,有一次在整理屋子时发现一面印着五角星和党徽的红军红旗。这面红军红旗,来自一位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埋藏着一段黄家三代以命信守承诺的往事。李清鸾爱人黄永富的曾祖父黄合林、爷爷黄荣青及父亲黄光文祖孙三代,45年只为一句承诺,用生命守护着一面红军红旗。

  1934年,李清鸾爱人黄永富的曾祖父黄合林冒着生命危险救治了一位在湘江战役中负伤失散的年轻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伤势好转后执意要去找部队,临别时将随身携带的一面红军红旗送给黄合林,“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嘱托,但黄合林答应了红军战士的嘱托,并将那面红旗包了一层又一层,用一个小木箱装好藏了起来。

  在那个战乱年代,藏着红军红旗无疑要冒极大政治风险,随时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可黄合林祖孙三代毅然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险情一次次发生:在土豪劣绅搜查时,将红旗藏在老人的棺材里;在国民党军搜查时,把红旗绑在8岁孩子身上;1944年日军入侵灌阳,黄家人躲避日军时将所有家产都舍弃了,却唯独把红旗带在身边……黄家人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盼望红军战士回来取红旗,但遗憾的是,红旗一代代传下来,那位红军战士却始终没有出现。

  黄合林临终前嘱咐儿子黄荣青好好保存红旗。1979年黄荣青去世前,让孙媳妇李清鸾把红旗交给县武装部,请他们去寻找那位战士。当年,李清鸾将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几经辗转捐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珍藏。一段隐藏了45年的感人故事,这才公之于世。如今,这面红旗静静地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诉说着87年前的约定。

  红旗虽然捐给了国家,但是红军精神和祖辈用生命守护红旗的精神却在李清鸾心里深深扎下了根,久久不能忘怀。此后的岁月里,李清鸾对那面红旗念念不忘。2006年,李清鸾终于下定决心,向自治区博物馆申请了一面捐献的红旗复制品保存在村里,有空就和儿孙辈讲讲这段信任和守护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守护这面红军红旗。近年来排埠江村发展红色旅游,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探寻红军故事。李清鸾秉承祖辈信念,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向游客讲解这段红色历史。三代人用生命守护红旗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李清鸾很欣慰,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红色故事永远传承下去。

  李清鸾特别注重家风、家教传承。她把先辈信守承诺,不惜用生命为代价守护红旗的故事传给儿孙辈,让子孙们的血液里镌刻进红色基因,永远流淌红色血脉。


  四、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3名,含备选)

  杨宁,女,苗族,198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十年前,大学毕业的杨宁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安陲乡江门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她依然选择继续留在基层一线。经过十年努力,杨宁带领江门村94户326人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降到低于3%。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杨宁不断贡献着自己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搞规模种养特色促增收。江门村地处深山,信息闭塞,下辖12个自然屯共有村民493户1708人,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

  通过原始资料收集、分析和判断,杨宁把全村脱贫目标定在发展高山生态种植业和竹子加工业,并将“土特产”通过网络等方式推销往各地。随后几年,杨宁积极动员贫困村民种植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产业,带领农村创业青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办了“苗阿嫂”品牌,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挥着青春力量。

  村官大联盟电商促外销。通过最初的朋友圈推广和电商平台销售,杨宁见识了网络销售的力量,也为解决村民种得下、有销路、稳收入的问题奠定了基础。2016年,杨宁联合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了“苗村倌”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至2019年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元。在后援单位广西汽车集团的帮助下,江门村获赠一台冷藏车,并免费在柳州设立了一间扶贫门店。杨宁以消费扶贫为契机,通过“村民合作社+冷藏车+扶贫门店”的模式,助推江门村销售特色农产品15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余元,打破了江门村集体经济零收入的现状。

  心系学生娃关爱特困户。安陲乡大多数留守儿童往返走路到乡里读书,每家每天都需要大人早上送中午接,下午送晚上接。为解决村民的烦恼,杨宁将自己家建成“留守儿童之家”,每月抽出空闲时间将留守儿童集中在一起,辅导他们学习或作心理疏导等,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2014年至今,杨宁个人资助梁海春家庭小孩生活补助费、带领身患重疾的潘健强看病就医、向腾讯工银申请了百名老人“微心愿”等等,让爱心种子遍洒苗山大地,生根发芽。

  杨宁2015年2月当选“全国乡村创富好青年”,2016年5月获“广西五四青年奖章”,2019年3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年5月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0年10月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21年2月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4月被中央宣传部、民政部评委“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2021年4月荣获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梁小霞,女,汉族,1992年1月出生,共青团员,广西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护士。

  主动请缨援湖北,积极备战练内功。梁小霞2015年6月以优异的成绩从广西医科大学毕业后,从事医护工作。2020年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多个地方的医疗机构组建支援医疗队集结武汉。当医院支援湖北的倡议书一发出,她第一时间向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主动报名要求成为第一批援鄂队员,但是未能成行。虽然没能成为第一批援鄂队员,但她依然怀揣着去驰援的梦,于是她再次主动请缨支援湖北。她这份驰援湖北的坚定与渴望,感动了院领导,于是让她加入了预备队。

  为了夯实驰援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预备队的技能基础,医院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围绕新冠肺炎理论知识、防护服的穿脱分级防护要求和护理观察要点等系列内容对援鄂预备队队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训练。

  投身战疫担使命,逆向前行践初心。2月18日,梁小霞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月19日,梁小霞作为医院第二批援鄂队员出征武汉。2月21日晚,她和队友们抵达武汉后,经过一天的休整,23日投入到培训中。在24日下午即将结束一天培训的时候,梁小霞接到了24日晚进入重症病区开展救治工作的通知。她简单吃完饭后,立即返回宿舍收拾随身物品,穿上人生第一片成人尿不湿,在酒店门口等候集合……

  闷热的防护服,双层鞋套,双层帽子,厚厚的N95口罩,三层手套,紧绷的护目镜,无一不影响梁小霞的正常活动。但从患者吃喝拉撒、清理口腔等生活护理,再到呼吸机参数的调节、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梁小霞都认真细致地将每项工作做好。当班四个小时里,每15分钟要观察一次患者病情变化,巡视完了还要写记录、做治疗、给患者吸痰或者处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个夜班连板凳都坐不下来。

  医者仁心显大爱,年轻生命写华章。2月28日上午,梁小霞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区工作时突然晕倒在抗疫一线。经全力抢救和充分评估后,3月30日,国家派医疗专机由国家医疗专家和广西医护团队护送回南宁继续治疗。广西组织区内外专家和多学科医疗救治专家组进行全力救治。

  就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的时刻,5月25日凌晨,梁小霞同志病情恶化。5月26日,虽经全力救治,但梁小霞还是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亲人和战友!

  在国家危难之时,面对疫情,梁小霞选择了挺身而出,毅然逆向前行,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前线,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下医者救死扶伤的奋斗篇章。

  梁小霞2020年荣登“中国好人榜”,2020年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熊滨(备选),男,汉族,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科党总支部书记、内科第十二党支部书记、重症医学科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熊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投身一线,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专家组副组长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多个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文件,有力指导全区科学有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后6次赴各地主持及指导新冠肺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工作。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邕武医院改扩建为自治区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后,熊滨马上号召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志愿加入到筹备工作中,熊滨总是说“在关键时刻需要我们重症人挺身而出、挑起重担”“面对疫情,我们责无旁贷”。2月15日,广西“小汤山医院”启用后,曾参加过抗击“非典”、H7N9等疫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熊滨主动担任临时应急病房主任,带领团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精准治疗,累计收治患者108人,其中确诊81例,危重症、重症确诊患者9人,全部治愈出院,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熊滨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整整65个日日夜夜坚守在抗疫一线。在熊滨入驻广西“小汤山”医院之前,同为医学专家的父亲就已经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熊滨忙于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仅能通过家人了解父亲的情况,其间父亲离世,也没能送父亲最后一程。对此熊滨心里很是愧疚,但是他说,“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力救治患者,帮助其早日康复,每一位患者都能康复出院,跟家人团聚,抗疫胜利,就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在日常工作岗位上,熊滨兢兢业业,致力于广西重症事业的发展,他带领科室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广西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广西传染病重症医疗救治中心,获得广西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将科室建成重症医学规范化培训基地、重症康复中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研究实验室。未来还将建成“省级区域危重症诊疗中心”,将多项高精尖技术做大做强,提高危重患者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科在区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医疗救治的能力。

  除提高自身职业素养、无私奉献外,熊滨还注重对未来中坚力量的培养。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熊滨深知重症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在带教过程中,他加强医德和伦理学教育、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循证医学的科研理念,注重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

  熊滨2020年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自治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奖励”一等奖、“广西先进工作者”称号、第二届“自治区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五、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3名,含备选)

  唐翠玉,女,壮族,196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村民。

  2003年,在茶油村上司屯行尽孝道照顾瘫痪卧床十几年的婆婆后,唐翠玉搬到坐落在六屯的茶油小学与担任校长的丈夫一起生活。她租用村部一间旧房开起了代销店补贴家用。

  10多年来,唐翠玉在自己体弱多病、生活尚不富裕的情况下,用无私的大爱关怀着16位病残孤寡的老人。为方便照顾老人们起居住行,本就不富裕的唐翠玉借钱在自家房子后面建起一栋两层楼房,起名“绿叶爱心家园”,把需要照顾的老人搬过来。同时,经常帮助困难儿童,组织爱心团队深入乡村、学校对一些孤儿进行救助,被人们称道是“大山里最好的女儿”“爱心妈妈”。她用崇高的美德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016年以来,为带领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唐翠玉在绿叶爱心家园里举办七百弄鸡养殖技术培训班,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和总结的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并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集资购买七百弄鸡苗免费送给困难群众养殖。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基层党组织帮助下,建立“党旗引领 联建联养”七百弄鸡养殖场,注册成立了大化爱心种养专业合作社联社及5个种养分社。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党支部+贫困户+基地”的模式,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共同体,把村民丢荒的988亩土地流转起来,种植玉米、构树、象草,并在村里8个自然屯发展七百弄鸡、黑山猪、肉牛养殖,养殖总面积达到6065平方米。带动了贫困户和一般农户490多户1400多人发展壮大特色种养产业。

  在2017年至2020年的四年间,合作社养殖七百弄鸡、黑山猪和肉牛的年产值均在95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达到720万元以上,年利润在58万元以上,2019年利润甚至达到了89.6万元。2021年4月15日,唐翠玉又在绿叶爱心家园举行大化爱心种养专业合作社七百弄鸡养殖技术培训,全村280多名妇女参加了培训。唐翠玉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十年如一日敬老、扶孤、助残,用实际行动践行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也让她收获了许多荣誉。

  唐翠玉2014年5月被评为全国助残先进个人,2016年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还先后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最美家庭”、第九及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广西“美丽家庭”等荣誉称号。


  廖木森,男,汉族,197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岑溪市安平镇中庆村村民。

  身残志坚、孝老爱亲、乐于助人,是对岑溪市家喻户晓的“独臂侠”廖木森的高度概括。由于年幼意外受伤不得不锯掉左臂,他却活出了精彩的别样人生。他有一个普通平凡但而又特殊的12人大家庭。身为一家之主,他用真心、真情温暖着家人,他用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扛起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不信天、不认命的热血好男儿,打响与命运抗争的一枪又一枪,硬是带着家人爬出贫困的“深井”。2021年2月25日,42岁的他昂首阔步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彰。这一天,成为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廖木森的父亲为了还清外债和维持生计,常年外出打工。廖木森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紧随母亲一起耕田种地,照顾患有眼疾的爷爷,拉扯弟弟、妹妹长大成人。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把他磨炼成为一个不轻易向生活低头的硬汉。26岁那年,廖木森娶了一名智力有点低下的女子为妻。十几年来,他与妻子相濡以沫、惺惺相惜,共同劳作和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长期的贫困和父母亲的残疾,让他的一双儿女存在不同程度自卑。他多次打电话给采访过他的记者朋友请教。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学会如何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同时,他邀请岑溪市家庭教育人士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如今,孩子们的内心阳光了很多,家里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许多。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他得到市里帮扶干部送来的10头猪苗和5万元贷款。他一门心思养好生猪和三黄鸡,依靠种养赚取的微薄收入“滚雪球”。在派驻第一书记帮助下,他又成功申请到5万元的3年免息贷款。他盖了猪圈,购买猪苗扩大生产。通过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收入逐年增加并在2016年底提前脱贫摘帽。如今,廖木森的养殖场正常存栏母猪、大小肉猪70多头,年纯收入近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爱无疆,善行温暖众乡邻。廖木森待人真诚,与人为善,从来没跟邻居红过脸。村里谁家办红白喜事,他都会主动过来帮忙。有一次,他和村支书赶圩回来路上,偶遇一位因中暑而晕倒在地的80多岁老人。他立即扶起老人,和村支书一起拦截过路车辆,把老人安全送回家,并悄悄地垫付了车费。黎远祥、朱楚三都是同村的贫困户,他手把手地传授他们种养技术。参加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回来,他又帮扶另外三户贫困户如期脱贫。他还利用自己的“小名气”,在抖音平台直播带货,增加自己和村民的收入同时,也向“粉丝”分享养猪、养鸡的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廖木森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21年2月,廖木森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于启引(备选),女,汉族,1968年12月出生,群众,1989年9月参加工作,现为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罗山完小教师。

  她是一位26年如一日守护脑瘫孩子、用行动诠释伟大母爱的好母亲,是为村里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默默付出的邻家好大姐、孝老爱亲的好女儿;是一名钟情乡村教育事业30多年、用爱培养寒门学子的乡村教师,也是身先士卒为瑶族文化瑰宝——瑶族蝴蝶歌积极奔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

  她是一个脑瘫孩子的母亲,也是一群留守儿童的“母亲”。于启引大儿子不幸患有脑瘫,26年来她每天照顾其生活起居,喂饭、洗衣、擦身、背出去晒太阳,默默守护,从无怨言,也从来没有放弃求医治病的希望。同时,一直不曾间断地给她大儿子传授知识,给他做康复训练。

  她还是村子里留守儿童的“妈妈”,每天坚持抽出时间来做好这个“兼职妈妈”。学校放学后,她坚持和留守的孩子们谈心,利用周末给孩子们补习功课,带领他们参加富川义工联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在村里的大树下传授瑶族蝴蝶歌,以无私的关心关爱来引导留守儿童向上向善、心怀感恩,以真情感化他们,引领他们走向光明大道。

  她是传道授业的老师,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于启引从事乡村教育事业30多年,一直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职尽责,她认为对待农村的孩子需要特殊的方法,更需要耐心和爱心。于启引身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带头组建“大莲塘瑶族蝴蝶歌舞队”,组织瑶族蝴蝶歌爱好者利用空余时间教孩子们唱瑶族蝴蝶歌和跳民族舞,到其他学校进行授课,促进了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今村里建起了文化传承楼,各学校还有学习兴趣班,瑶族蝴蝶歌传承景象蒸蒸日上。

  她是一位邻居好大姐,也是村里老人的好女儿。于启引夫妇是孝顺父母的典范,对村里的老人也十分尽心。孤寡老人钟珍运因病住院了,于启引和爱人就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直到老人康复出院。钟珍运老人2016年8月去世后,其领养的女儿钟娟无人照顾。于启引就承担起孩子的衣食住行,将钟娟视为己出,尽管自己家经济不宽裕,她一直资助孩子上学,直到其从广西财经学院毕业。

  于启引用她26年的含辛茹苦、不离不弃的守护,用她大爱无边、润物无声的付出,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农村孩子们的未来,弘扬了文明风尚。

  于启引2018年9月带领蝴蝶歌队代表贺州市参加广西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歌)评选活动获“十佳民歌作品奖”。


来源:广西新闻网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614人“孤独死”:日本3.11大地震受灾统计
中新网|2021-03-08
前三季度我国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
2020-10-31
印度民众对疫苗观望情绪严重 调查显示半数新德里居民抗体阳性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