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聚焦环江!广西日报二版刊发《毛南山乡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原创

环江融媒体中心 2021-05-20

5月20日,广西日报二版

刊发《毛南山乡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下是详细内容

↓↓↓

小故事
微信群晒出 乡村振兴“群”力量

本报记者 卿要林

    微信群是如今手机里必不可少的社交圈群,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村种植大户谭美春手机里的“写信10代表群”,别具意义。这个群的群友,曾经一同书写了一封满载着毛南山乡脱贫群众深情厚谊的信件,寄去了北京,寄给了习近平总书记。

    “脱贫前后的生活对比非常强烈,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激动。我们很感恩,从心底想把自己的喜悦心情汇报给总书记。因此我问了一下其他村的脱贫户代表,结果他们都非常赞成,于是我就拉起了这个微信群,郑重其事地讨论怎么给总书记写信汇报。”5月19日,记者在波川村见到了去年写信的发起人和执笔人谭美春,回忆当时建群写信的情景,她依旧有些激动。

    谭美春原本是贫困户,脱贫后牵头成立环江毛南新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本地村民抱团发展,带动周边的群众种植特色水果,是远近闻名的“开着小车下地”的致富带头人。

    据介绍,谭美春写信报喜的想法在当时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她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协助下联系附近10个村的脱贫户代表开会讨论信件内容。为了把这封信写好,谭美春建起微信群,将10个代表召集在下南乡中南村开会,你一言我一句,集思广益,最后整理打印出来由写信群众签名。因为不知寄信的具体地址,这封信就由县委宣传部代为邮寄了出去。

    “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很快就回复了,让我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现在距离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已经一年,我们当时拉的微信群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交流产业发展心得,还时不时晒一晒各村的产业成果。”谭美春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近期“写信10代表”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群成员都是各村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有的在秀参观学习的照片,有的晒出捧着奖牌领奖的倩影,有的展示自家果园丰收的果实……如今的“写信10代表”微信群,晒出的是毛南山乡各地脱贫群众再接再厉,奋斗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一线的集体“群”力量。

    “前不久在电视和手机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广西了,感觉非常亲切和高兴,希望总书记也能来环江走一走看一看。借此机会我要继续向总书记汇报喜讯,现在我家种有120亩柑橘,去年卖果就创收20多万元,今年家里又添置了新轿车,安装了新空调,我们对越来越红火的新生活充满信心。”谭美春说。



“抬”出的易地扶贫环江模式

本报记者 卿要林

    有这样一张照片,记录的是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下塘村,91岁的毛南族老人50年来不曾下山,易地搬迁的新居建好后,干部群众将老人抬出了大山。这张照片经当地宣传部门刊发后,迅速传播,成为当时扶贫搬迁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之一。《人民日报》曾这样评论照片:抬着老人下山这张图片,代表着身居深山的九十多岁的老人家第二次来到了外面的世界,代表着毛南族人民彻底告别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而那些抬起滑竿的身影,正是千千万万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群众的写照,他们有担当精神,把人民抬得很高,把自己放得很低。

    “那张照片就是我拍的,当时抬着老人下山实属无奈之举,不抬出来不行啊,原来那个地方连电都不通。”5月18日,记者驱车赶到下南乡,拜访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谭召关。并在他的带路下,找到了那位因这张照片出名的老人谭运日。

    下午4时,记者一行人到达老人在安置点的新家。车子刚停稳,谭广田就扶着已经93岁的父亲谭运日出门迎接。如今爷儿俩搬出大山居住在安置点已有近两年,老人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大变样。老人享有低保、养老保险和高龄补贴,钱不缺;儿子谭广田在原来占地72平方米的一厅两卧住房后面扩建了厨房卫生间,家里添置了冰箱、电饭煲、电磁炉等电器,还置办了碗柜、桌椅、席梦思床垫等家具,并在新家附近养了4头菜牛两只羊;家门口就有农村公交,10多分钟就能到乡里的集市。

    “这几天我正在建猪舍,准备添养几头猪,过年留一头自己吃,其他拉上街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谭广田充满信心。

    据了解,环江是全区最早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的探索者。从1993年开始的有地扶贫移民安置,到近年来的无地安置小区建设,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环江坚持县城、乡镇集中安置为主,村级分散安置为辅,采取“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建设9个安置点,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4360户17860人的搬迁任务,实现入住率达100%。在搬迁后,还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六联一带”模式,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最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环江也被自治区评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县”。



女子龙舟队赛出的民族团结精神

本报记者 卿要林

    5月19日上午,记者走进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村委办公室,迎面的一堵墙上挂满锦旗和奖牌,仔细一看,很多荣誉来自该村的女子龙舟队。

    “我们这个村的女子龙舟队可不简单,不仅在县里、区里面拿冠军,还在全国拿过冠军。奖杯奖牌现在多得没地方放。”陈双村党支部书记韦炳录向记者介绍起墙上奖牌、锦旗的故事,充满自豪,并带着记者去拜访了女队员代表、舵手谭丽欢。

    “这是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拿的金牌、这是中国第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拿的银牌……”谭丽欢捧着一大堆奖牌出现在记者面前。据介绍,陈双村女子龙舟队2010年成立,第一年就拿了毛南族分龙节龙舟赛的第一和第二名。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区内各地获奖,还去了郑州、内蒙古等地参加外省及全国的比赛,捧回一堆奖杯、奖牌。

    “我们这支龙舟队还是多民族团结互助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村不仅经济发展要搞好,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搞好,村里还有民族传统技艺展示培训中心,各民族节日都会搞集体庆祝活动,十几个民族都会参加。”韦炳录介绍。

    陈双村女子龙舟队全部由村里各屯的家庭妇女组成,平时务农干农活,比赛就成了专业运动员。14名队员由毛南族、壮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组成。龙舟赛是团体比赛,团员之间的团结协作非常重要,这个龙舟队正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据了解,陈双村位于环江县城西北部,辖27个自然屯29个村民小组,除了毛南族,还居住着壮、汉、苗、瑶、侗、水、满、仫佬、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近年来,陈双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党建促民族团结、党建促脱贫攻坚、党建促产业发展”目标,以陈双毛苗瑶移民点为核心,深入开展“六联六促”活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有力促进了产业蓬勃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各族群众团结和谐,乡村发展日益“壮美”。陈双村也先后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被国家民委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图片新闻

5月19日,环江毛南族群众欢聚在易地扶贫搬迁城西安置点开展红歌快闪活动,庆祝整族脱贫一周年。本报记者 徐天保/摄

来自四川的客商正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驻点收购砂糖橘。高东风/摄

5月19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民族传统技艺展示培训中心,村民正在学习花竹帽编织技艺。本报记者 卿要林/摄

位于环江工业园内的江缘蚕丝厂为群众提供了1200多个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徐天保/摄

计划总投资10亿元、年产2000万台智能终端产品项目落户环江易地扶贫搬迁城西安置区。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吸纳300多人就业,全部达产后,可带动2000人就业。本报记者 徐天保/摄


来源:广西日报 值班编辑:韦丽硕校对:韦国茂审核:卢文斋监制:谭绿叶投稿邮箱:hjrongmei@163.com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俄美军控条约有望延长:双方展开“实务”工作
中新网|2021-01-26
环政办发〔2020〕154号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自治县医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09-10
印度西部建筑倒塌事故遇难者人数上升至20人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