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在石缝里开花结果 ——看河池市唯一深度贫困乡如何扶贫
广西日报 2020-03-18 阅读量 2580
本报记者 韦继川 通讯员 黄元松 杨丽乔
“九分石头一分土,碗一块,瓢一块,一个草帽盖三块……”这首流传在村民中的顺口溜,是天峨县岜暮乡的真实写照。
岜暮乡属于广西3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是河池市唯一的深度贫困乡。2016年以前,该乡主要以核桃、李类、砂糖橘、红心蜜柚、葡萄等为主导产业,但整体规模不大,示范带动能力弱。群众还是依靠种植传统低值的玉米、水稻和养家禽等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效益不高,贫困发生率高达30.95%。
如何让产业在石缝里开花结果?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以党建为抓手,发挥各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制定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现在岜暮的特色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格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县扶贫办领导介绍,该乡利用“以奖代补”资金扩大传统养殖业,同时通过示范基地推动“ 2”产业覆盖率达90%以上。甲岩村乡级千亩核桃示范基地带动全乡2300户种植1.2万亩;大甲村红心蜜柚示范基地带动220户种植800亩;龙安村乡级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种养200亩;龙安村大洞屯中药材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种植300亩;板么村油茶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种植8400亩。
岜暮乡的公昌村算得上贫中之贫,是广西10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以前,公昌村群众主要种植玉米、核桃,无其他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经济收入不高,农民致富难。在当地政府指导下,村两委制定了长短期扶贫产业规划,“短”的有增收快的家禽、土猪、旱藕、生姜、食用菌、中药材等;“长”的考虑到可持续增收,有油茶、李、核桃等。
如今,走进公昌,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灰瓦白墙的小洋楼,排列整齐的果蔬基地。据村干部介绍,村里有70个弄场,分布了旅游山庄、高山酒窖、高山蔬菜、生态跑山猪、山野葡萄等20多种产业。2019年,村里的山旮旯旱藕产业核心示范区成功创建自治区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公司采取“企业 基地 农户”的模式,通过产业帮扶、入股分红、就业帮扶等形式,流转贫困户土地1000多亩,还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就业112人。在产业的强力带动下,公昌村贫困发生率由55.93%下降至2018年的0.85%。
“以前家里穷得有时候连两包盐的钱都凑不齐。”公昌屯村民张远干苦笑着说。2015年底,当地党委、政府登门调查,将他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2018年初,张远干刨出石缝里的泥土种植生姜20亩,通过科学管护,长势良好。收获的时候,一锄下去,碗口般大的生姜映入眼帘,张远干咧嘴直乐。当年,通过订单回收,他仅卖姜就实现家庭增收8万元,2018年底脱贫摘帽。2019年,他继续种植生姜并提高种植技术,年底实现增收达到10万元。
记者了解到,公昌村种植生姜的规模由2018年50亩扩大到去年的120余亩,带动贫困户32户126人。
岜暮乡在抓好面上产业的同时,探索创建“党建 公司 基地 特色产业 务工”的发展模式和“合作社公司化、村民股东化、土地入股化、劳力入股化、收入股份化”的利益分配模式,按照“短平快、中长远,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两手抓村级集体经济工作。2019年,14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板么、公昌两个贫困村收入超过10万元。
扶贫产业带动效果逐年显现,2016年至2018年全乡有3个贫困村摘帽,去年又增加了1个村脱贫摘帽。目前,全乡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0.95%下降到0.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3.8元,同比增长10%。“收官之年,我们对整乡脱贫摘帽信心满满。”乡党委书记张飞对记者说。
0人点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