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多民族文化的语言宝库——代表关注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保护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温竞华)“壮语是很生动的,光是吃饭就有各种说法,比如qiang和gen都表达吃饭的意思,前者说话对象是亲密的朋友,邀请对方一起去吃吃喝喝,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客套的、可有可无的情绪。但这些具有丰富情感的语义表达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就被简化、流失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副主任樊一平说。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共生,语言资源丰富。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居住着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12个世居民族。今年两会,樊一平代表带来了关注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和保护的建议。
“对民族的认同,语言是最重要的。但现在广西九成在城市出生的壮族都不会讲壮语,只能听懂。我们家是壮族,我的女儿30岁,这个年龄已经不会说壮语。就连很多壮族聚集的乡村,多数少年儿童也已经不会讲壮语。”现状让樊一平感到忧虑。
他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开展了一些对部分语种的推广和保护工作,但少数民族群众传承本民族语言的积极性不强,好政策仍然难以有效落地。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即使在民族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乡村地区,也普遍存在“讲壮话是落后”的心理,家长只教小孩说普通话。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县长马空代表也坦言,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相比之下更难推广,“我们的下一代很多已经听不懂苗话了。只有在节庆的时候,会唱起苗歌。”
“老房子不住了、民族服饰不穿了,还有博物馆保存这份记忆。但语言没人说就消亡了,再挽回就很难。”在樊一平看来,使用和传承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最好的保护。
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些年在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上做了有效尝试。全国人大代表、环江县县长黄炳峰说,环江县通过分龙节等民族节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团结的氛围,增强了毛南族人的民族认同感。毛南族聚居地下南乡的小学实行毛南语和普通话结合教学,并将毛南民歌、舞蹈等融入校园。
“让孩子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激活学习的内生动力。”黄炳峰说。
樊一平也建议,除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推广双语教学外,还可通过将民族语言文字纳入升学考试、公务员招录、职称评定等方式,从制度政策层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本族语言的积极性。
他还建议,加大对各类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学院、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设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课程,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存、使用提供“土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