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世隔绝到走向世界——环江毛南族脱贫战记系列报道之四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大厅里,古老而悠扬的鼓乐声响起,充满神秘色彩的傩舞《纳庭》拉开晚会序幕,原生态民族舞蹈《顶卡花》《闯三关》《毛南姑娘》等轮番上演。
“it was amazing!”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音韵”艺术团在澳洲的首次亮相,饱含民族文化色彩的演出让台下的外国观众惊叹不已。此前,该艺术团相继受邀到美国、德国、泰国、越南进行展演,将毛南山乡的“美”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这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贯彻落实文化“走出去”“请进来”并举的开放战略,提升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气神的生动实践。
作为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环江县的毛南族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70%,其“傩面舞”、毛南花竹帽、分龙节等多元民族元素,散发着毛南文化的魅力。长期以来,毛南族文化被受困于大石山,更是曾经面临民歌无人唱、民族手工艺无人问津、民族语言无人会讲、传统文化和技艺濒临失传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脱贫攻坚战中,环江县以文化自信引领毛南族群众脱贫自信,大力实施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文化成为脱贫攻坚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我们学校每个班级每周至少有一节民族文化课,课程内容有剪纸、编花竹帽、唱民族歌曲‘柳啷咧’等。”环江县二小校长莫陶微说,把毛南族等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从小在他们心中植下毛南族文化传承的火种。
而在毛南族的发祥地,下南中学和下南小学,是环江“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传承基地。2所学校1000多名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课外学习任务——接受毛南族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学习和展示场所,由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给学生手把手传授制作傩面、跳傩面舞、编织花竹帽等传统技艺。
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毛南族文化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一年一度的分龙节,成为环江以“民族文化”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当地重大民族节庆活动。
每到分龙节,环江各族群众身穿盛装齐聚一堂,毛南族纳庭仪式、三界公神坛揭幕、结丰收树、放长生鸡、分龙布雨……精彩纷呈的活动向世人展示了毛南族文化的神秘一面。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注重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依托‘世遗环江·多彩毛南’主题,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一大批散落民间的环江毛南族文化元素,得以系统性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让古老神秘的毛南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9年度教师节受表彰教师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还有在全市乃至全国县级教育系统中初露头角的环江教育。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环江县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教育保障硬仗,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穷”县办出“富”教育、“小”县办起“大”教育,走出了一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之路。
环高凤凰校区。
环高新体育场。
据统计,环江县新建和改善毛南族聚居的下南乡、72个村和毛南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小学、幼儿园,满足4500多名毛南族学生上学需求,毛南族贫困家庭学生100%享受教育资助政策。2016至2019年,环江县有4人考入清华大学(毛南族1人),6人考入北京大学(毛南族1人),200人考取985院校,615人考取211院校。
思源中学大门。
思源中学教学楼一角。
越来越多的毛南族群众接受教育,让毛南族的人口素质得以日益提高,昔日祖祖辈辈与外界长期封闭的毛南族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始慢慢转变。
目前,环江已建成民族文化广场、新博物馆、花竹帽广场和体育馆等一批具有毛南族品牌文化的场馆,建成环江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147个村(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县共有文化志愿者队伍25支、业余文艺队196支、业余体育队106支、农村龙狮队30多支,文化骨干人才1500多人。
如今,环江72个毛南族聚居村全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并投入使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宣传,不断增强毛南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断满足毛南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催生了环江县“百村千屯办春晚”品牌。每年正月,环江县村级春晚举办率达100%、屯级举办率达90%,晚会节目均由群众自编自演。毛南族群众通过形式多样的节目,宣传扶贫政策、赞美新生活、歌颂共产党,展现毛南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越发自信的毛南族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劲头更足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信心更坚定了。”黄荣彪表示,环江县将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毛南族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稳定增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天宇
黄开均 通讯员 谭联宾 韦国茂
编辑:韦婕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