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搬迁群众乐安居 挪离穷窝奔小康

头条河池客户端 2020-06-19 阅读量 2391

6月9日黄昏,阳光斜照大地,孩儿奔跑,妇人倚坐凳子,唠嗑家常,老丈三五成群,下棋玩牌。这样其乐融融的景象,就呈现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易地扶贫安置区。

  这是我市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一个缩影。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我市各县(区)根据地方资源和产业基础,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建设和“十大百万”扶贫产业等,创造出了好经验好做法。

南丹“千家瑶寨 万户瑶乡”安置点。

  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的计划搬迁建档立卡人口17.62万人,搬迁规模全区第二、整屯搬迁全区最多、后期扶持资金投入全区最多,多次代表广西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或成效考核,多次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肯定。

完善配套设施 创造后续发展条件

  近年来,我市在狠抓安置点住房建设的同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开发工作结合起来,倾斜安排专项资金项目,精心实施安置点水路电网等项目,统筹配套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到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搬迁安置住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环江安置区群众在下棋。

  环江县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服务,在毛南家园安置区、城西安置区,分别配套建设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移民安置区服务机构,设立移民办事处、社区医院、警务室、学校、农贸市场、扶贫车间等项目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购物等生产生活条件;创建的四点半学校解决了搬迁户子女的课余学习、看管、安全等问题,留足时间让搬迁户谋发展。

天峨县长安家园安置点。

  天峨县为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在安置点实现了“五通、六有、七化”,为搬迁群众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为搬迁群众配有专门的红白喜事场所,建有公用墓地,不断引导搬迁群众改变观念,自我管理,安心融入城镇生活。

天峨县长安家园搬迁群众喜迁新居。

  截至5月底,全市121个安置点,已新建党组织76个,就近整合挂靠党组织45个,党组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工作实现全覆盖;设立自治组织106个,群团组织298个;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落实服务机构354个,新建或挂靠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4所、卫生站(所)115个、农贸市场83个。

规范后续管理 建好安置点综治中心

  6月9日,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综治中心(信访)中心建设视频推进会在环江县召开,我市的经验做法在全区得到推广。

  大化瑶族自治县拿银安置点提前公示领导下访时间,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安置点开展公开大接访活动,为安置点贫困户解决了一大批问题;南丹县在搬迁群众中大力推行“十星平安家庭”评比,引导搬迁户以此为荣积极参与平安建设;东兰县将移民人口较少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就近并入所在地的村级网格,并配备网格员,确保事有人抓、人有人管……各地通过多样形式解决安置点信访问题,让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南丹正在建设的旅游景区里湖核心区。

  近年来,河池聚焦实体化、实战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综治中心,将人口信息、综治信访、矛盾纠纷、消防安全、反邪教等基层要素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对基层要素和风险隐患的精准掌握,并整合“三官一律”服务资源,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目前,全市安置点共建成警务室和警民联系点107个,配备网格长和网格员492人。其中,800人以上的安置点有34个,均全部建成综治中心。

做好就业扶持 促进搬迁群众增收

  夜幕降临,在大化县城西面,一批批游客到此享受“夜文化”。这个拥有美食步行街、休闲酒吧街的“达吽小镇”,便安置着上万名易地搬迁群众。

大化达吽小镇夜景。

  古河乡坡尺村贫困户卢泉就是其中一名搬迁群众,“拎包入住”后,他在一楼店铺开设一家土特产专卖店,妻子韦秋敏则在美食街饭店就业。大化为了能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在古江安置区重点打造“一镇一园一城三区”,实现了搬迁户户均有1名以上劳动力稳定就业。

  天峨县则采取引导外出务工转移一批、工业园区安置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一批、国有林场安置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就业一批、休闲旅游解决一批、自主创业帮扶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等“九个一批”模式,确保每户至少有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或有稳定收入。

在“仫佬家园”社区一家电子配件生产企业,务工群众正在赶制一批电子产品订单。

  由深圳市及福田区援建的“仫佬家园”,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除建设扶贫车间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将“无土”安置转化为“有产”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点附近流转土地3000多亩,发展种植毛葡萄、黄金百香果、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搬迁户每户可获得1亩以上的产业收入分红。

南丹县王尚小学学生在学习传统手工刺绣。

  南丹县里湖乡王尚片区结合当地白裤瑶族特色,充分保留、传承和开发该民族的铜鼓文化、陀螺文化、服饰文化等,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让白裤瑶贫困户从大山深处搬进天地楼后,可借助旅游的“春风”在此安居乐业。

  近年来,我市环江县的“六联一带”、天峨县的“五高五融”安置区管理模式,都安瑶族自治县“贷牛(羊)还牛(羊)”产业扶持项目、大化县“一园两城三区”及安置点生产扶贫车间等后续扶持项目建设,得到自治区、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充分肯定。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韦玉厦

编辑:罗艳江

校对:覃筱宁

编委:韦家珩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美媒:外州国民警卫队下周将撤出华盛顿特区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6-07
开学没几天,就要放暑假?广西8市明确了!
广西头条NEWS综合|2020-05-15
一切从简!东京奥运削减成本方案含逾200个项目
中新网|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