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大力推动特色养殖产业扶贫观察
原标题:牧草青翠牛羊肥——河池市大力推动特色养殖产业扶贫观察
治贫之本,在于产业。经过多年的大力扶持,牛羊产业已成为河池市扶贫的主打特色产业之一,县县有牛羊基地、养殖场、养殖合作社。
2019年,河池市出栏牛23万头、羊85万只;2020年上半年,全市肉牛出栏11.1万头,肉羊出栏38.6万只。目前,牛存栏41.6万头,同比增长9.97%;羊存栏73.4万只,同比增长7.36%。不断壮大发展规模的牛羊产业,覆盖河池贫困户4.7万户,带动18万多贫困人口脱贫。
牛羊产业链成为“脱贫链”
驱车驶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乔善乡乔本村,路两旁随处可见一人多高的青翠牧草。
毛洞屯贫困户曹华红告诉记者,2016年她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开始养牛,每年保持存栏七八头牛。2018年丈夫中风,她卖了两头牛让丈夫得到良好治疗,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去年丈夫因兄弟分家成了无房户,她又卖了3头牛,加上政府补助,建起了漂亮的楼房。一家人生活虽波折不断,但养牛让她家2019年实现脱贫。
“如果没有养牛,这两年我都不知道怎么渡过难关!”曹华红说。
“乔本村贫困户养牛127户,占全村贫困户的25%,牛产业成为群众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乡党委书记邓燕妮介绍,乔本村贫困发生率一度接近50%,“村里探索发展基地带动、协会服务、群众参与的养牛模式,带动家庭劳力少、难度大的群众脱贫,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
牛羊养殖直接给群众带来收益,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惠泽贫困群众。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温和村贫困户蓝如新将原来种玉米的一亩多地改种牧草,一年收割三四次,收入从700多元提高到2700多元。南丹县八圩瑶族乡贫困户蒙桂妹将自家土地租给养牛企业种牧草,自己又在草场务工,每天收入90元,实现“一地双收”。
不少村屯通过养牛养羊脱掉“空壳村”的帽子。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弄林村采用“公司 基地 村集体经济 农户”的模式养牛,实现企业发展、村集体壮大、贫困户增收。“仅牛场这一块,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驻村第一书记唐甲生说。
创新发展经验走向全国
7月27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继勇获邀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上介绍都安的“贷牛还牛”发展模式。河池创新的“贷牛还牛”“放母收羔”等牛羊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典型案例,多次在全国全区相关会议上作发言。
想养牛没钱买牛犊怎么办?都安实行贫困户与政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每户可从企业“贷”得1头牛犊或10只羊羔,养殖10-12个月出栏后将牛(羊)“还”给企业,企业扣除成本后收益归贫困户,群众不用花钱就有牛养。这就是“贷牛(羊)还牛(羊)”模式的雏形,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企业牵头、政府推动、农户代养、保险保障、还到再贷、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贫困户实现“零成本、零门槛、零风险”参与。
无劳力或劳力不足的贫困户怎么参与?“我们采取三种方式:共建共养,相邻几户共建栏舍、共同出力养殖;联建联养,村民联合成立合作社建立养殖场轮值共管联养;代建代养,由合作社、企业代建牛舍代养牛犊,贫困户获取分红。”都安东庙乡安宁村党支部书记韦克介绍,他创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户26户联建联养,带动全村82户贫困户增收。
南丹县“母牛扶贫”采取母牛寄养、牛犊回收的模式,帮助31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大化“放母收羔”辐射全县15个乡镇,建设18个2000只以上种羊示范基地、59个肉羊养殖场。“放母收羔的运作模式是企业将怀孕两三个月的母羊放给贫困户饲养,产羊羔后企业以600元一只收回羊羔,母羊留贫困户,滚动发展。”大化肉羊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负责人韩伟介绍,“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后续养殖资金和养殖技术短板问题。”
创新发展模式激活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牛羊养殖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牛存栏10头以上有2000多户,100头以上100多户,1000头以上养殖场14个;羊存栏20只以上有5000多户,1000只以上规模羊场39个。
构建养殖全产业链发展
“牛羊产业发展壮大,撬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细化,带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都安县委副书记覃舟说。
在“牧草银行”都安东庙乡弄坤村牧草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将农户送来的牧草粉碎。
“产草旺季收购加工存贮,冬季转给养殖户。我们厂可存贮牧草5000吨,辐射全乡12个村,养殖户可以存草取草、贷草还草、存草取钱、存钱取草、贷草还钱。”厂长蓝国梁告诉记者,“‘牧草银行’可解决饲料周期性短缺问题,不用外调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
“牧草银行”催生了许多种草专业户。弄坤村村民覃必南种牧草60多亩,产值15万元;大化六恩肉牛产业基地将600多亩土地包给移民搬迁贫困户种植牧草。目前,河池市“粮改饲”种植牧草30多万亩,带动2.5万贫困户10多万人增收。
牛羊养殖在前端推动了粮改饲、牧草加工等农业产业化,在后端带动牛羊屠宰、深加工、电商物流的发展。都安引进多家龙头企业,建成集牛羊良种繁育、标准化育肥、规模化屠宰及牛肉羊肉精深加工、网络化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企业,带动500多人就业、年产值达30亿元,实现“牛(羊)在河池养,肉在全国卖”。
南丹县瑶乡牛循环产业核心示范区则建立了“种植业-养殖繁育-有机牛粪-高粱种植-酿酒-酒糟-肉牛养殖”循环产业链,带动屠宰中心、电商物流及肉牛加工中心、酒糟生产中心建设,形成养殖繁育、屠宰冷链、有机肥、产品加工、电商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元。(记者 廖庆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