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她与病毒赛跑——记自治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专项奖励先进个人黄丽华

河池日报 2020-08-18 阅读量 2758

  2020年1月22日晩10时,一辆面包车从河池市疾控中心驶出,两个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将一份标本紧急送往自治区疾控中心。1月24日凌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发布通报,河池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确诊。

  从新冠肺炎首例病例确诊,到3月12日全市实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目标,再到已近半年的平稳期,市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检测核酸标本超过13000份。

黄丽华在进行核酸检测  鲜为人知的是,这13000多份核酸检测技术带头人是一位55岁的大姐——市疾控中心检验科副主任医师黄丽华。在疫情来势汹汹的日子里,本可退休回家含饴弄孙的她,选择了继续呵护群众的生命健康,日夜奋战在检测一线,以准确及时的检测,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赢得了时间。

  庚子春节前后,新冠病毒突然袭击,肆虐神州大地,河池也未能幸免。

  1月21日,市疾控中心检验科接到宜州区疾控中心送来的疑似病例的样本,这是河池市第一例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样本。

每次检测黄丽华都要穿厚厚的防护服

  当时,新冠病毒还是一种人人谈之色变的病毒,56岁的检验科科长唐保晖在征求谁做全市第一例核酸检测时,他的妻子黄丽华主动请缨说:“这是河池第一份标本,必须严格把关,我经验丰富,我来吧!”

  二话不说,黄丽华穿上三级防护服,戴好N95口罩、护目镜、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样本放进操作台,核酸提取、配制试剂、加样、样品扩征,最后比对结果。

  5个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大冷天流汗不停,对55岁的黄丽华来说,无论是体力、技术还是精神层面,都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坐落在龙江河畔的市疾控中心偏居一隅,有些寂静,但实验室的空气很凝重。5个小时过去,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黄丽华几近虚脱,实验结果出来,第一例标本显阳性,这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入侵河池,全市进入严格的疫情防控状态。

黄丽华和同事上岗前做足准备

  从开始的1份到10份、30份,再到后来的每天几百份,实验室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陡增。黄丽华的体力没法跟年轻人比,但在全市疫情最严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一直冲锋在前,经常加班加点至凌晨三四点钟。

  “对视”病毒,“手握”病毒,“环绕”病毒,核酸提取、体系配制、扩增检测,每个操作程序背后,都充斥着危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感染上病毒。时间就是生命,与病魔赛跑,黄丽华毫无畏惧,为了及时找到“真凶”,及早发现病人,黄丽华对实验中出现的可疑结果,反复实验、琢磨、推敲,寻找可支持的理论依据,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最终作出准确的报告。

  每一次,当黄丽华穿着防护服走进实验室时,总有一双眼睛在默默注视着她,那便是她的爱人唐保晖。

  作为全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组组长,唐保晖是个“大管家”,负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的报告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检测试剂、耗材等防控物资的储备,以保证核酸检测工作顺利进行。

黄丽华和同事走向实验室

  这对疾控战线的夫妻档,上班、加班几乎是同步的。每一次检测回家,黄丽华累得瘫倒在沙发上,动也不想动。每当这个时候,唐保晖总是亲自下厨,为她准备可口的饭菜,即使有时她累得一口饭都不想吃。

  丈夫的支持和理解,是黄丽华向前的最大动力,在很多防控战役中,黄丽华巾帼不让须眉,总是冲锋在前。2009年甲型流感(H1N1)疫情中,因我市没有检测设备,需派人到自治区疾控中心操作检测仪器,黄丽华主动请战,一去就是半年,圆满完成当年全市甲型流感全部样品检测;2017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夫妻俩再一次完美搭档,一如既往出色地完成检测任务。

  疫情发生以来,黄丽华带领检测团队完成了13000多次的核酸检测,零失误让大家对这支队伍的工作作风肃然起敬。由于长期戴N95口罩,黄丽华的鼻梁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下班回家,她经常自嘲又“破相了”,这个时候,夫妻俩会相视一笑,这是他们一天当中最轻松的时刻。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没有人关注的角落里,黄丽华如此平凡,却在不平凡的时期,逆行而上,拼尽全力,和时间赛跑,与病毒抗争,用生命呵护生命,甘愿做防疫抗疫的“隐形老兵”。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我市今年第二轮生猪入出栏目标为1.6万头
头条河池|2020-08-04
法属波利尼西亚一艘客轮上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08-03
白俄罗斯进一步放宽对外国公民入境居留条件
新华网|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