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村:民族团结奔小康

求是网 2020-09-20 阅读量 2122

  小河弯曲穿行,流水潺潺不断,道路两旁果园成片,橘香阵阵,果树和田畴间,青砖灰瓦交相掩映,各族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毛南族、苗族、瑶族移民点,一道道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这是一个移民大村,居住着壮族、汉族、毛南族、苗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等7个民族,共有731户3227人,其中移民393户1920人。这是一个移民新村,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环境优美。

  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富民政策阳光的沐浴下,昔日住在边远山沟的毛南族、瑶族、苗族群众通过易地搬迁、开发扶贫,发展甘蔗、水稻、桑蚕、水果等主导产业,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勤劳致富,谱写了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新篇章。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航拍图  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和谐幸福之花缘何在这里常开常盛?“民族团结心向党,感恩奋进奔小康”,村口的这副对联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陈双村,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如一家。

  苗族群众刚从山里搬来时,没有水牛、不会种稻谷,当地的汉族、壮族、毛南族群众给他们提供水牛、收割机,教他们种稻谷、学习生产技术,一起种植砂糖橘、糖蔗。

  “刚搬来这里的时候,群众非常热情,无私地传授我们生产技术,就像一家人一样”。陈双村双乐屯屯长、苗族青年韦玉荣说。

  韦玉荣原来住在驯乐苗族乡长北村尾召屯,因为土地贫瘠,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搬迁到陈双村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开展甘蔗种植,生活状况开始好转。他带头种植砂糖橘,尝到甜头后,他利用自己的技术带领本屯及周边群众种植特色水果。2018年,他卖果收入达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

  陈双村的毛南族、苗族及瑶族群众齐心协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群众为来村里体验农家乐的游客献上民族歌舞表演。

  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韦玉荣家墙上的照片印证了他的幸福生活:花开富贵的装饰镜画,女儿读书的10多张“三好学生”奖状,全家福照片。还有一张他和国外友人的合影特别引人注目,2017年,他随团参加中德建交45周年拜罗伊特国际青年艺术节,把苗乡的芦笙踩堂舞跳到了国外。

  像芦笙踩堂舞这种浓郁的民族民俗风情,陈双村还有很多。村里先后组建了芦笙队、龙舟队等文体团队,每逢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各村屯都隆重举行民族民俗展演活动,苗族的“芦笙踩堂舞”、毛南族的“傩戏舞”、壮族的“啰嗨山歌”在这里竞相表演。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间“族宝”,提升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也让小康生活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3年9月以来,陈双村相继成立了毛苗瑶片区党支部、党群理事会等,并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创新“党委搭台、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先锋驱动——产业带富工程”模式,全面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推动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

  各族群众通过生产联营,累计种植砂糖橘、沃柑、红心香柚等特色水果6431亩。毛南族、苗族、瑶族移民点的少数民族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15000元,其中双乐屯苗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

  陈双村村民在田间地头学习果树种植技术  环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陈双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走“红色党建+绿色旅游”道路,各族群众自筹160多万元,创办了“毛苗瑶”农家乐园,打造集饮食、观光、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毛苗瑶”特色生态休闲娱乐旅游景点。

  陈双村党总支部书记韦炳录说:“把这个农家乐搞上来,去年收入有7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要把硬件搞好,一年四季都有果和花,要么摘果要么看花,这样就能把这个产业搞大。”

  现如今,喝三碗苗家的土酒、听一曲毛南的迎客歌、看一段瑶族的长鼓舞,再体验一次多民族风情的百人长桌宴,就能感受到陈双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同民族间真正实现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2019年12月,陈双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陈双村各族群众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和谐的土地上常开常盛。

  来源:求是网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黄河流域19个市州成立旅游联盟 携手奏响“黄河大合唱”
新华网|2020-09-25
一处民宿一处景 广西旅游民宿布局“一个龙头,六大片区”
南宁晚报|2020-05-14
德国国家拳击队全员感染新冠
新华网|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