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早读 | 不服输不认命,环江这对聋哑夫妇奏响“无声世界”里的脱贫乐章
他们虽天生聋哑,但面对不幸和困难,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依靠勤劳双手勇摘穷帽;他们不甘贫穷,秉持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的信念,相信知识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中南村下任屯,谭中维、覃正机夫妇虽系一对聋哑夫妇,却如榜样般存在,乡邻群众无不举手称赞。
谭中维、覃正机夫妇
54岁的谭中维患一级听力残疾,只有右耳能听到些许声音,42岁的覃正机患一级言语残疾,完全不能说话。2人从小在下任屯生活,虽年纪有些差距,但同命相怜。1999年,经媒人撮合,他俩组建成一个小家庭。
因为身患残疾,婚后的日子,夫妻俩只能靠在家务农、打零工、亲友救济艰难度日。2000年和2007年,随着儿子谭文天、女儿谭文素先后出生,这个小家庭多了些许声音和色彩,但生活担子更重了。
靠比划交流,含辛茹苦抚养2个儿女,其中艰辛可想而知。但谭中维不服输,他虽然听力不好,但身体健康,这些年来,硬是靠着几亩薄田撑起了这个四口之家;覃正机不认命,虽然不能说话,但经过丈夫的教学,她硬是炼就了正常人般的劳作能力;两个小孩更不信原生家庭决定一生命运,懂事孝顺、努力学习。如今,谭文天已经高职毕业外出实习,谭文素在读初二,农忙时节经常为父母分忧。
多年来,这个家庭苦并快乐着。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战役打响,谭中维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依靠扶贫政策,谭中维夫妇拿到养牛扶贫贷款。当年,谭中维夫妇贷款养了3头牛。为了把牛养好,他们每天披星戴月,把牛当成孩子般养育。谭中维负责学习养殖、防疫技术,覃正机则如“女汉子”般负责后勤工作,“老婆割草、喂牛速度比我还快,有时候我速度太慢,或对牛儿不耐烦,她还咿咿呀呀埋怨我。”
夫妇俩在喂牛
养牛之余,谭中维夫妇还种植了6亩桑蚕。覃正机跟着丈夫边干边学,碰到不懂的,就通过比划进行咨询。虽然无法语言沟通,但夫妻俩心有灵犀一点通……慢慢地,覃正机也能熟练地单独喂蚕了。
“这夫妻俩干活起来真拼命。别人吃不了的苦,他们都能吃。”帮扶干部谭达道由衷佩服说,他们虽天生聋哑,但脑子不笨。在困难面前,当一些贫困户选择驻足沉默、慵懒不前时,谭中维夫妇却不等不靠,自强自立,靠着勤劳的双手,依靠养牛、养蚕于2019年摘掉了穷帽,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覃正机在分拣桑叶
9月16日,记者在谭中维家中看到,他们住在一栋2层高的小楼房内,屋内基本家具齐全,其中几个房间内铺满桑蚕,但最显眼的则是墙上贴满的小孩的奖状。
他们一家的牛棚位于家对面几百米的山脚下,系由旧屋改造而成。牛棚内饲养着9头成年牛。为了让牛群住得舒爽,谭中维还改造几个旧的小电扇给牛群吹风降温。
“1头牛养殖1年有几千元收入,6亩桑蚕1年有近万元收入,加上产业奖补、低保和学生教育补助,一家人衣食无忧。”谭中维说,为了扩大养牛规模,今年他还承包种植了50亩牧草,“虽然更辛苦了,但既然脱贫了,就不能因为懒惰而返贫。”
“在农村,只要人勤快,脱贫并不难。人家一个聋哑之家都可以脱贫致富,四肢健全的人岂能懒惰?”谭达道介绍说,谭中维夫妇的励志脱贫事迹,在当地被当成标杆和榜样,激励着村民们继续艰苦奋斗,努力把脱贫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天,看到记者在拍照,覃正机一把抢过记者手机添加微信。随后,覃正机给记者发来了她儿子、女儿的日常生活小视频,并手舞足蹈比划着……
谭中维“翻译”老婆的手语:她说,为了小孩成长,我们什么苦都能吃,我们一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素材来源:河池日报 张锐锐 谭联宾 值班编辑:玉 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