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种粮能手村”:从“为生计种田”到“为事业种田”

新华网 2020-10-04 阅读量 814

  新华社长沙10月4日电  题:洞庭湖“种粮能手村”:从“为生计种田”到“为事业种田”

  新华社记者周勉

  湖南省沅江市共华镇福安村是洞庭湖平原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村”。采访前,记者和村支书沟通,希望能找3位种粮能手说说他们的故事,到了村部一看,竟然有8位村民在此等候。

  黝黑的皮肤、健硕的身材,这和记者心目中“种粮能手”的形象完全吻合。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聊起了各自的经历。

  “我们村是洞庭湖区的一个垸子,土壤肥沃得很,种粮的传统有100多年了。全村2700多户,光种粮大户就有300多户,正常年份一年两季亩产量2000斤是‘及格标准’。”64岁的王佑贤率先打开话匣子,“村里共有1.2万亩耕地,根本不够种,所以大家都到外面去包地。我本人就种遍了整个洞庭湖区,哪块地好哪块地差,我清楚得很。”

  家里只有5亩地的曾光明是全村第一个外出种粮的村民。2000年,他来到几十公里外的千山红镇,把当地闲置的140亩地包下来。“那个时候还没有土地流转的概念,我就是埋着头种田,也不管其他。”曾光明说。

  从福安村出去的“种粮能手”不仅走遍了湖南所有产粮县,有的还去了江西和湖北,最高峰时在外流转的土地总面积超过10万亩。“可以说,哪里有抛荒地,哪里就有福安人。”村民曹卫明如此总结。

  然而,不断上涨的各种成本,以及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的陈旧生产观念,使得福安村越来越多的“种粮能手”开始归隐家乡。2017年,全村在外包地种田的面积下降到了2万亩。王佑贤说:“我最多的时候种了400亩,2017年回到村里只种了10亩,心里很失落,觉得自己没了用武之地。”

  同时,村里的年轻人不愿继承种粮传统,纷纷外出务工,农田基础设施越来越陈旧。更让人着急的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没有任何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支书钟学安决定成立一家农业公司,在振兴家园的同时,也让过去的老伙计们成为“上班族”,继续发挥余热。

  2018年,流转了村里3000亩耕地的福安村益农服务社正式成立,平均年龄60岁的种田“老把式”开启了自己务农的第二春。公司把所有土地划分成6个片区,曾光明、王佑贤、曹卫明等人当起了“片区经理”,他们除了拿每月2000多元的基本工资,还要完成每亩20元的绩效考核。

  但矛盾很快就来了。去年春耕期间,按照制定好的标准化种植模式,每亩稻田应该播8斤种子,结果几个片区完全不一致,有的播了7斤,有的播了11斤。用工的时候,“经理”们也不按规定向公司申请报备,直接就叫人下田……钟学安把大家召集起来开会,可是能手们谁也不服谁,你说你的经验更好,他说他的做法才对,争得不可开交。最后,钟学安发了火:“经验很重要,但现在我们种田,更要讲科学、讲理念。”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公司终于走上了正轨,“老把式”们也接受了现代农业科技和理念,绿色防控、精准施药、测土施肥,甚至网络推广,哪样不会学哪样。这不,采访还没结束,曹卫明就因为要参加一堂农用无人机培训而提前离开了。

  “以前种田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一份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事业。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钟学安说。今年,公司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链条已搭建起来:水稻收割后,种植芦苇菌菇,并将菌菇产生的芦苇渣制成有机“芦肥”,用来种植果蔬。福安村还注册了几个商标,打造“楚芦香米”“楚芦食用油”“楚芦果蔬”等特色生态农产品,益农服务社预计到年底总收入能达到150万元。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广西新闻网|2021-07-06
长假游广西攻略 | 百年骑楼、千年古镇......5天4夜桂东南岭南风情游,与穿越千年的美食美景相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0-09-28
广西代表团分组审议全国人大涉港决定草案
广西新闻网|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