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交流沟通,不要活成孤岛”——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见闻
当下,每个人都承受着各种竞争压力,种种矛盾冲突使每个人精神紧绷。如何减轻压力?在10月10日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天,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两位心理咨询师陆彦君和游献琳向市民介绍解决心理困顿的方法,认为每个人都需要交流沟通,不要活成孤岛,建议市民遇到心理疙瘩时,多关注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整合自己,为社会多奉献,借有成就感的人和事散发的积极情绪感染自己,帮助自己度过心理上的危机。
记者见到陆彦君和游献琳两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时,他们刚结束在金城江区文化广场举行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今年的活动宣传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分别在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河池市第六人民医院,开设两条公益性心理援助服务电话。陆彦君和游献琳两位心理咨询师和同事同行们一起,用充满智慧和温暖的语言聆听和陪伴有心理困惑和压力的市民,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服务。
陆彦君和游献琳在工作中。
两位心理咨询师从来访的求助者观察到,现在疫情缓解,市民回归日常生活,很多来访者求助的大多数心理问题反映在家庭相处和校园暴力问题上。其实,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因为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可能会用成绩不好来反抗表达不满,孩子跟周围人的人际太糟糕,就会没有心情学习。
在工作中,陆彦君和游献琳观察到,00后对心理咨询接受度比较高,反而是老一辈人较难接受心理咨询。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时代的认知差距,更是一种时代进步的表现。
对学生来说,多关注自我,学会自我察觉情绪上的波动,当自我调节不了时,可以向老师、家长、同学和朋友求助;或者向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求助。
在陆彦君和游献琳眼中,面对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市民,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有针对性地帮市民解决心理困惑。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小孩还小,不记事,等长大才去管。但其实古人有言“三岁看老”,陆彦君和游献琳两位心理咨询师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比如思考模式和心理功能等,在3岁左右基本形成。因此,3岁以前,父母需要用心对待。
陆彦君和游献琳接受群众咨询。
遇到有青春期小孩的家长,他们会建议家长先关注自己的情绪,让家长担心孩子学业的程度不要超过孩子自身对学习的关注程度,以免学习变成“家长的事情”,平时遇到事情,优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适度放宽手中的监管权,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孩子更多地对自己负责。
遇到有婚姻情感问题的成年人,他们会让市民回想和反思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是由哪些重复的心理模式带到婚姻中,导致婚姻关系紧张。
等孩子出门读大学,家里空了很多,这需要父母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依然把重心放在已长大的孩子身上。
他们观察到,在单亲或离异家庭中,很多情况下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因此,家长更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还需要思考婚姻出现问题的原因,化解问题,才能迎接新的感情,不用把全部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对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更多是倾听和陪伴。此外,老年人身体衰弱,疼痛很多,心里容易紧张和焦虑。因此,如果老人对自己的人生有完整的感悟,对生命有专属自己的理解,那可能会过得比较自在和开心,即便面临死亡焦虑也能从容安详。
古人说,相由心声。对于成年人,心理咨询师建议市民多关注自身,不管孩子或别人怎么样,需要优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多回顾和整合自己,当自己心里有了强烈的冲突无法化解,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而不要一个人硬撑,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作为心理咨询师,披上职业身份外衣的陆彦君和游献琳为市民解脱心理困扰,但脱下职业身份外衣,他们也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也会有烦恼和焦虑。心里难受压力大时,他们就会找朋友和其他心理咨询师倾诉和化解。
有很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回顾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都会有一股发自内心的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健康的精神状态本身就能对付很多心理问题,帮自己度过很多心理上的危机。
还有一些有效的小方法帮助自己,就是找一些有成就感、自我圆满感的老人聊天,他们的精神状态和经历的故事会感染自己。这些人不一定是特别伟大的人,自己家里的老人或者街坊邻居就很可能藏有这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市民如果遇到心理困惑,可以拨打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热线2770112。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唐运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