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龙治水”到“四水同治”
新华社郑州10月22日电 题:从“九龙治水”到“四水同治”——洛阳治水兴水实践观察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袁亨瑞
洛阳因水得名,因水而兴。但过往一段时期,“九龙治水”管不好一条河,乱排、乱采、乱堆、乱建现象在当地河湖溪涧常见,毁了河流生态,误了河道安全。近年来,洛阳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抓好大保护,推动大治理,“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生态河、幸福河成为洛阳治水新图景。
把脉全域探根源 斩断河流污染源
深秋时节,洛阳市区的瀍河汇入洛河河口处,层叠的草地、灌木、绿树点缀瀍河两岸。傍晚时分,岸边垂钓的市民星星点点,步道上漫步的游人散落林间。
瀍河发源于洛阳市孟津县。“虽然叫河,但泉眼干涸近40年,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是主要水源。”孟津县瀍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李帅说,每天近3万吨中水排入瀍河,尽管处理标准达到一级A,但与地表水五类标准相比仍有差距,瀍河实际上是一条排水沟,水质常年劣五类。
洛阳人曾把瀍河叫作“臭水沟”,瀍河入洛河河口处长期是烂泥滩,水有异味,垃圾遍地。
瀍河的治理困局也是洛阳治水难题的缩影。洛河、伊河、涧河、瀍河是洛阳的主要河流。虽然治河治水从未中断,但“九龙治水”管不好一条河,水污染是首要治理难题。
近年来,洛阳推行河长制的同时,提出“四水同治”。瀍河治污,重在源头治理。2017年以来,孟津沿29.6公里河道拆除67家养殖场,封堵10个排污口,为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3.8万平方米人工湿地。李帅介绍,经湿地深度净化后,中水中总氮、总磷、氨氮、COD等指标大幅下降,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瀍河由此恢复为清水河。
如今,瀍河入洛河河口处的洛阳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樱”迅速走红,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每年樱花、牡丹绽放时,引得众多游人醉。
综合治理强筋骨 恢复河流好生态
截污治污只是河流治理的第一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是洛阳治水的要义所在。
为了治水兴水,洛阳坚持伊、洛、瀍、涧“四河同治”,四河沿线360个排污口全部截流,河渠两岸城区段截污管道全覆盖,新建污水处理厂38处,完成65个沿河村庄整治,河道治理线内拆迁腾地、退田还河,斩断河流污染源。
针对水源不足、河岸不绿、堤防不牢、设施不全、道路不畅的问题,洛阳通过引水补源、河道治理、生态绿化、完善路网等举措同步治理。
从洛阳城区出发,驱车沿洛河前往宜阳县,20余公里河道两岸堤防完整,草木层叠,步道贯通,游园散布。这条绿色长廊上抵洛宁县,下接洛阳城,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宜阳县水利局总工程师王宜涛说,经过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平整河床,县城段的防洪标准已由最初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在洛阳市伊川县,绵延41.3公里的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即将接受验收。创建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5年来,当地取缔34家采砂场、40家散乱污企业,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逐步恢复水生态,伊河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三类以上。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管理处主任李亚宾介绍,5年来,鸟类资源增加17种,植物增加175种,其中不乏银杏、水杉等一级保护植物,中华秋沙鸭、黑鹳等一级保护鸟类。
近年来,洛阳完成河道综合治理225.7公里,建成5项引水补源工程,并沿河建设500余公里绿色生态走廊。如今,洛阳境内洛、伊、瀍、涧四河水质基本保持在地表水三类以上。
保护利用相结合 景美宜人惠两岸
66岁的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夏庄村党支部书记海国建,见证了环境改善给村里带来的变化。3年前,夏庄村紧挨伊河的河滩地上还有80余家养殖场、砂石厂等散乱污企业,沟渠里的猪粪下挖1米不见底,河滩里的采砂沟深达10米。
“沟渠里是黑臭水体,河滩地里没法进人。”海国建说,往前几年,拆散乱污企业抵触很大,现在谁敢排污,老百姓第一个不答应,要问一句“猪场污染不污染,你家吃水不吃水”。
取缔夏庄村的散乱污企业、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后,李楼镇还在河滩地上种草栽树,将污水处理厂直排伊河的中水引入河滩,在伊河北岸造出900多亩人工湿地。中水绕了几道弯,经过水草、林木的涵养净化,水质更好了,搭配上亭台步道,初步形成水系景观,夏庄村边上“长”出个大公园。海国建说,这里成了周边村民散步、跳舞的大游园。
伊河北岸的李楼湿地仅是洛阳市统筹推进“山、水、田、园、林、路、城”综合治理的一小部分。河流治理的最终目的还是改善环境,造福人民。近年来,仅在洛阳城区就沿洛河形成绵延42公里的洛浦公园,沿伊河形成绵延30公里的伊水游园,完成28处游园、湿地建设,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目标基本实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