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超萌可爱的“雨林精灵”
新华社海口10月23日电(记者凌广志 陈子薇)清晨的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在海南长臂猿的“歌声”中醒来。伴随着跳跃飞腾的身影,一声声猿啼回荡在林海,苍莽浩瀚的热带雨林开始了新的一天。
海南长臂猿是这片雨林的“原住民”,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数量剧减。四十年前,海南长臂猿在海南岛仅存两群不足十只。
2003年开始,得益于政府机构、保护组织、学界专家和周边村民的联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数量已经增长到了5群33只。
超萌可爱的雨林精灵
世界现存近20种长臂猿中,海南长臂猿数量最少、濒危程度最高,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颜值”高,鸣叫声最好听,同时也比较与人亲近,是让人见了以后就会“爱”上的雨林精灵。
生活在中缅边境的东部白眉长臂猿和天行长臂猿眼睛上方长着两条分开的白眉,头顶扁平,一张方脸显得严肃认真;而海南长臂猿长着巴掌大的“瓜子脸”,头顶一片黑毛像“戴”着黑帽,更显精气神十足。
海南长臂猿常年生活在800米至1200米的低海拔热带雨林中,是典型的热带树栖灵长类,喜欢吃松软多汁、果皮薄的浆果以及嫩叶,有时候也“偷”几颗鸟蛋、吃些昆虫尝尝鲜。
海南长臂猿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的保护监测队员们多年观察发现,性成熟后的“雨林精灵”们都是自由恋爱的。大约每两年生一胎。海南长臂猿妈妈孕育一个宝宝至少需要173天,猿宝宝出生后就一直“挂”在妈妈腰上,直到1岁半左右才离开母亲独立活动。
雨林“歌王”:天籁之音
早晨六七点钟,一声声悠扬而富有节奏感的鸣啼唤醒了沉睡的热带雨林,一只雄性海南长臂猿骑坐在高大乔木的树干上,单手扶枝、仰天长啸,嘴巴有规律地张合,像小号手吹出一串清亮的音符。
高亢洪亮的独唱持续了2到3分钟,雌猿和其他成员开始加入合唱队伍。成年雌猿发出短促激动、快速上升的震颤音,构成雨林的“二重奏”,让人联想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序曲,似小溪似瀑布,洒向晨雾笼罩中的雨林。
嘉道理中国保育的陈辈乐博士在2003年和海南长臂猿结缘,“这么多年来,我听过很多种长臂猿鸣叫,海南长臂猿的叫声最好听。”
陈辈乐介绍说,组成家庭已久的猿群每日大概在清晨觅食前和上午觅食后各鸣叫一次,上午10点过后就很少叫了,但对于刚组建家庭的“新婚夫妻”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刚配对的雄猿鸣叫频率很高,用独具魅力的“歌声”吸引雌性关注。
与人亲近的“小朋友”
海南长臂猿不仅是雨林中的歌唱家,还是林子里的“杂技大师”和愿意与人亲近的“小朋友”。
2011年从A群和B群分离出来的3只青年个体,在距离白沙县青松乡不远的热带雨林中组建了第三个家庭群——C群,目前已经发展到10只,是五群中成员数量最多的第一大家庭。与其他几群不同,C群更喜欢与人亲近,目前拍摄到的画面中多数是它们的身影,成为“C位出道”的明星群。
检测队员们为C群搭建了一座生态绳桥。据监测队员观测,长臂猿起初先试探性地走上一段,再退回来,隔几天再往前多走一点儿。一段录像显示,三只长臂猿中两只小猿拉着绳索前行,一只雌猿则双脚踩在缆索上一路小跑过去,展示了“过硬”的技艺。如今这座生态廊桥已经成为C群频繁使用的通道。
这群身手矫捷的“精灵”在树上跑,树下的监测队员追着它们一路观察。人被落在后面了,猿群中的“青年”便跑回来探着头寻你。有兴致的时候,看到监测队员在树下观察,它们会抛耍树枝,表演“杂技”。
监测队员黄卢标笑称:“B群我跟了很久,离得三五米比较近时,它们甚至会模仿我的动作,我对着它们挠头,它们也学我挠头,我学它们鸣叫,它们也会回应几声嘞。”
队员王进强还遇到过被青年个体对着撒尿表示抗议的情况,队员们也不生气:“人被跟着拍了半天也会烦嘞,它们跟人一样,玩累了就不想让你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