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特色产业旺 群众“钱袋”鼓
“今年的红心蜜柚产量为25万公斤,总收入200多万元,市场销售供不应求。”近日,天峨县岜暮乡大甲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凤娜高兴地说。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该村党员骨干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动村民种植红心蜜柚1000多亩,带动49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这是天峨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天峨县六美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王明福 摄
近年来,天峨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产业扶贫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着眼于筹长远、谋大局、求落实,实实在在提升扶贫带动能力,增强贫困村经济发展后劲,托起群众致富梦。
目前,全县“三特”农业覆盖贫困户率达91.78%,贫困户人均“三特”农业收入达20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初的15.51%下降到2020年初的0.5%。2018年、2019年,该县连续两年在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考核中,排名全区第一。2019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同意天峨县、武宣县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自此,天峨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加大投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天峨县重点打造“特色农业县和生态旅游县”,打造了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农业产品,形成了以龙滩珍珠李为主,早熟油桃、秋蜜桃、百香果、食用菌、核桃、大果山楂等其他特色产业为辅的“三特”农业新格局。
天峨县珍珠李喜获丰收。 王明福 摄
在岜暮乡广林食用菌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正在采摘香菇。 潘树红 摄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该县将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支撑点、作为贫困户致富增收落脚点,稳步推进“七个十万、五个一万”扶贫产业工程,巩固和发展县级“5+2”和贫困村“3+1”特色产业,优先在种苗、管护补助、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每年整合涉农部门资金8000万元以上,用于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对种植和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的贫困户,县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最高奖励资金1万元。2019年,该县共发放“以奖代补”扶贫产业奖补资金1081.34万元。
村民在六美休闲农业示范区采摘柚子。 潘树红 摄
强化人才保障机制。该县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依托自治区科技厅、广西农科院等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研究技术改良、改新品种,保证农产品品质。加强农技服务“造血”功能,整合涉农部门技术力量169人,聘请技术员119人,采取包乡镇、包村屯、包基地的办法,全面指导群众发展种养产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农技推广APP、农技推广服务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推送农业服务技能。
融合发展,打造优质特色农业2020年7月28日,天峨县“党旗领航 电商扶贫”天峨有李·2020年云上龙滩珍珠李推介暨龙滩珍珠李公用品牌新闻发布会在南宁成功举办,标志着“龙滩珍珠李”公用品牌正式启用。
2018年,该县龙滩珍珠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宁海关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书”,标志着龙滩珍珠李产业逐渐走向国际。2019年,该县成功举办河池·黔南七县党建“联建联创”交流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天峨有李”庆祝活动。今年,该县龙滩珍珠李项目入围2020年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项目。
葡萄丰收。 罗升摄
一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女子与龙滩珍珠李合影。王明福 摄
近年来,天峨依托资源丰富优势,积极发挥龙滩珍珠李、秋蜜桃、大果山楂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品牌和技术支撑,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影响力。目前,该县共有龙滩珍珠李、大果山楂等22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认证面积60万亩、产量20.31万吨。大果山楂被评为“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天桃1号油桃被评为“广西优良品种”。
天峨脆柿丰收。 宣传部供图
质量监测,守口碑。该县结合“智慧天峨”打造农产品溯源体系,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发放可追溯产品防伪标志,不定期对农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确保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有保障。截至目前,该县50多种农特产品纳入了追溯平台管理。2020年,龙滩珍珠李实现产值近5亿元,连续三年成为广西电商销售第二大鲜果品牌。
示范引领,促发展。该县立足特色产业优势,结合特色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天峨农耕文化、农业观赏、农俗体验及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一批生态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活动核心示范区,促使现代农业改造和升级,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截至目前,该县共创建自治区级示范区6个,县级示范区5个,乡级示范园21个,村级示范点78个,涉及农户14182户,其中贫困户1360户。
工人在六排镇都隆肉牛养殖基地给牛喂饲料。吴海娇 摄
龙头带动,促增收。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力军。该县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带贫减贫作用,采取“招引一批、培育一批、壮大一批”的方式,推行“底金+分红+劳务收入”“农业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业务工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9家、合作社268家、家庭农场265家,全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为34%。
消费扶贫,鼓起群众“钱袋子”近日,天峨秋蜜桃、三农红心蜜柚、珍珠李饮料、旱藕粉丝等多种特色产品在2020中国·深圳(第六届)国际现代绿色农业博览会亮相。期间,该县山旮旯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旱藕粉丝在展会上深受广大采购商的围观和好评,多家企业与该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向阳镇全平村果农正在忙着分装脆朗李,将其外运销售。 田世远 摄
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该县把消费扶贫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完善物流配套设施体系、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引导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群众产品有销路。
工人们正忙着挑选分拣百香果,发往广东、湖南等地。潘树红 摄
该县不断完善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快递下乡”工程,推动供销、邮政、快递、交通运输企业加强合作,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农产品集配中心等,打通农产品冷链物流通道。目前,该县网络电商扶贫平台实现县、乡、村全覆盖。
该县出台《2020年消费扶贫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建立消费扶贫产品名录,动员民营企业、市民参与销售;引导龙头企业带销,推动宣传推介展销,鼓励市场超市直销,借助旅游带动促销,强化帮扶单位助销,加强劳务就业推销,全面铺开互联网营销。
下老乡圭里村大森林林下生态养猪场。王明福 摄
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全民直播带货模式,鼓励全县龙头企业、党员干部带头示范,通过政企联建、网络直播、矩阵宣传等方式,宣传推介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200多名党员干部参与到“党建+”直播带货系列活动,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1.6万单,销售金额达217万元。
来源:河池日报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通讯员 潘树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