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提供精准扶贫“湘西方案”——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全媒体采风活动
湖南湘西,武陵山脉腹地,有一个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十八洞村的苗族村寨。千百年来,这里的苗家百姓虽然世代为生存奔波,为温饱忙碌,但摆脱贫穷似乎永远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矮寨特大悬索桥。
苗寨的历史,从2013年11月3日掀开新的一页。这天,习近平总书记来湖南省调研,一下飞机就直奔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里,总书记与大家拉家常、话发展,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花垣县十八洞村。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激发出土家苗寨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7年来,湘西州所有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退出,累计减贫6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降至0.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加到10046元,年均增长11.5%,创造了十八洞村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典型经验,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湘西方案”。
首倡之地,举国瞩目。10月27日至30日,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97家媒体近200名社长、总编辑和记者齐聚湘西,参加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共湘西自治州委、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宣传部、中国报业协会少数民族地区报业分会、湖南省报业协会和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湘西自治州团结报社承办的“精准扶贫看湘西”百名社长总编辑湘西行全媒体采风活动,共同聚焦“首倡地答卷”成绩背后的精准扶贫湘西经验,亲身感受当地百姓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总结可以复制的湘西经验,挖掘动人的湘西扶贫故事。
魅力湘西一座让人梦回萦绕的边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全州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0.84% ,是湖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
湘西州山水风光神奇秀丽。全州森林覆盖率70.24%,拥有小溪、高望界、白云山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国家森林公园,德夯、猛洞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坐龙峡号称“中南第一大探险峡谷”,德夯流纱瀑布是全国落差最大的瀑布,矮寨大桥是世界上跨峡谷跨度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2020年,湘西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湘西州历史文化悠久厚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里耶古镇、芙蓉镇、浦市镇、边城镇以及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历史文化古迹1517处。中华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大师沈从文、画坛巨匠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奥运冠军杨霞、龙清泉等政治文化体育名人,都是从这片土地走向世界。
神奇的苗族风俗。
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妇女在展示苗绣。
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独特。土家族、苗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拥有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茅古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土家族打溜子走遍欧美等20多个国家,仍保留有苗族“赶秋节”、土家族“社巴节”等传统习俗。
湘西州自然资源优质丰富。拥有236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处于全国罕见的气候微生物发酵带、土壤富砸带和植物群落亚麻酸带,被誉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勘查发现矿种63个,锰、铅锌矿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素有“锰都钒海”之称。初步探明页岩气储量4.8万亿立方米,占全省的70%,境内水能蕴藏量达219万千瓦,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居湖南前列。
精准扶贫一场铭刻历史的脱贫攻坚战
金秋时节的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山林斑斓、五谷丰登。
施成富家门口的“精准坪饭庄”招牌,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留影的网红打卡地。厨房里,82岁的施成富一边忙着炒腊肉,一边招呼来往游客。这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施成富也因此率先脱贫致富。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施成富家门前空地上召开座谈会,“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回荡山谷。
“看到屋,走得哭。”施成富说,十八洞村,过去是一个交通落后、村容破旧的深度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村里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37个。
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怎么脱贫?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座谈会上,总书记殷切提出这十六字方针,还特意嘱托当地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
“精准扶贫,这个说法还是头回听到。”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金通说,万众瞩目下的十八洞村,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酒鬼酒生产车间。
精准扶贫,先得精准确定“扶持谁”。在城里买房的不评,筛选得经过户主申请、群众票决、公告公示等程序……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家家户户都服气。
村里地少,人均仅0.83亩。十八洞村搞起“飞地”果园,在相邻的紫霞村建了千亩猕猴桃产业园,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产品直销粤港澳大湾区。
曾经苦甲天下,而今华丽蝶变,十八洞村的乡村游、猕猴桃种植、苗绣等产业风生水起。
2017年,十八洞村整体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668元,比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高出了3101元,村里大龄青年全部脱单。
十八洞村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经验,在湖南学习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大会上推广。
湖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识别,推行建档立卡,建立基础数据平台;率先探索出产业发展“四跟四走”法,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高度肯定了湖南“四跟四走”模式。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典型。
2018年,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专程来到湘西考察。2019年,本扬在给湘西人民的一封信中表示,老挝正在全力开展扶贫脱贫,致力于摆脱欠发达状态,湘西的成功实践给老挝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精准扶贫”从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国,不仅照亮了千村万寨的脱贫之路,也成为中国道路的亮丽篇章,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奔向小康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继往开来,湘西州将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把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与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生态建设、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加快把湘西州打造成集“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
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湘西州有底气!
湘西州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是湘西最大的门路,是推动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2016年,湘西州委、州政府就作出这一判断。
凤凰古城。
多年来,湘西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森林覆盖率达到70.24%,空气质量位居湖南前列,县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4.5%,国字号生态文化品牌达200多个。
绿色,成了名片,更成了产业。
目前,湘西州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中国最大的椪柑和百合基地,是“中国最好的绿茶——黄金茶”之乡,是中国馥郁香型白酒领袖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酒鬼酒”的故乡,“湘西香伴”系列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享誉海内外。
数据显示,旅游业在2012年率先成为湘西州百亿产业,并以“井喷”之势向前推进。2019年,湘西州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723.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6亿元;接待入境游客23.6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5860.2万美元。“神秘湘西”“梦里边城”令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湘西州先后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去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湘西州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已成为湘西州的主导产业。
今年7月,湘西地质公园成功列入“世界地质公园”;明年,湘西州的高铁、航空时代即将到来,旅游业又将迎来下一个发展春天。
高质量脱贫、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正成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的新名片。
来源:河池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