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向往的一生之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新华每日电讯 2020-11-09 阅读量 954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苏州城区。本报记者韩瑜庆摄

  苏州定慧寺初建于唐。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常去寺中,与守钦禅师以禅相参、以诗相和,十分融洽。这位创制东坡肉的资深“老饕”应该无法预料,千年后定慧寺旁一家菜场竟引得无数人慕名而来。

  这就是双塔市集。“一起逛菜场,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再简单的食物都有自己的灵魂”……走进菜场,各种文案弹幕般飞舞。除了卖菜,还有各种小吃点心,咖啡馆、酒馆、书店、花店、杂货铺一应俱全,甚至开设艺术作品展览区。

  世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苏州常住人口超过1550万,半数以上为外来人口,改造菜市场是众多重点民生项目之一。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怎样从日常细微处入手让市民的衣食住行获得更多便利?怎样求得“最大公约数”激发社会活力?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研一月有余,在街头巷尾寻找人间天堂让人心仪所在。

  从居住到宜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菜场承载着对未来城市的想象,越是富有烟火气的地方,越能感受到民间力量的勃勃生机

  有烟火气息的事物总让人心生暖意,墙角晒太阳的猫、街头跳十字格的孩子、公园里执手慢行的老夫妻,当然也少不了菜场的吆喝和讨价还价声。苏州农贸市场很多,但近年来受超市、便利店、电商乃至流动商贩夹击,交易量日渐萎缩。

  “布局和配置不尽合理,盈利模式单一,面对竞争缺乏有效应对。”姑苏区经济和科技局副局长张杰说,基础设施老化破损、功能分区不合理是传统农贸市场的“通病”。以三元三村市场为例,作为典型的社区小型菜场,这些年买菜的人越来越少,经营户随之锐减,高峰时100多户如今只剩下十几户。

  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去为家人寻觅新鲜食材,本该是一天中的美好时刻。

  为了改善菜场环境、“匹配”买菜时的心情,姑苏区2019年初启动“规划新建、改造升级、整治规范、业态提升、关停转向”系统工程,按照每个菜场的特点,分类施策,让其从内到外焕然一新。

  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全自动检测仪陆续到位,配置有机垃圾无害化就地处理房;新辟便民服务中心,引进修鞋、理发、织补等“老行当”;用苏式花窗、市井人物画等点缀菜场,菜香中增添“文化味”,双塔市集甚至搭起小舞台,皮影戏、魔术等表演引人驻足。

  “逛菜场不再是大爷大妈的专利了。”双塔市集蔬菜摊主何云介绍,菜场早上4点半开门、晚上7点结束营业,改造后来买菜的年轻人明显增多,如果算上闲逛和吃饭的游客,一天下来总数远远超过老年人,“环境好、人气旺,有时恍惚觉得自己是在景区工作。”

  包括姑苏区在内,苏州各地近年来陆续加大投入,推动菜场升级改造。“菜场有温度,民生底色才有亮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言奇说,菜场不仅保障基本民生,更承载着对未来城市的想象,越是富有烟火气的地方,越能感受到民间力量的勃勃生机,“改造不仅是设施配套升级,也彰显当地文化特色与人文关怀。”

  菜场升级、老旧小区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说,苏州在谋求高质量发展中尤其注重实现“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四分之三,近年来每年安排民生实事超过30项。

  苏州2018年底建设用地总规模已达388万亩,对照“2020年384万亩”的既定目标,开发强度趋于极限。“寸土寸金”背景下,推进民生工程却不遗余力:

  “十三五”以来,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8.8万套,超额完成江苏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16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顺利进行;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7.8张,比例居全省前列;累计投入逾5亿元,新改建市政环卫公厕近1500座。

  苏州多位地方党政领导对记者提到,以往城市规划侧重生产性功能,现在更多考虑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体育健身圈”,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乐。

  许海英今年61岁,每天到社区免费开放的舞蹈房和姐妹们练舞,屋里开着空调,软木地板等设施齐全,旁边有图书馆和健身房。她说舞伴们以前是工人或农民,没想过老了能享用这样的环境,“借用现在流行的话,我们是乘风破浪的婆婆!”

  “老苏州”毛留娣比许海英还要大十几岁,老伴去世后没有收入来源,2018年被纳入低保救助。

  老人最近特别开心,7月1日起苏州再次提高各类社会救助标准,其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995元提高至1045元,在江苏省率先突破千元。“政府帮我们解决难题,生活在苏州很幸福。”毛留娣说。

  今年受疫情影响,苏州加大了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3月至6月,每月物价补贴标准提高1倍发放,截至目前累计对18.29万人次困难对象发放补贴4041.69万元。对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就业,收入下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富民增收是实现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截至2019年底,苏州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86万元和3.5万元,年均增速均超过GDP增速。

  “十三五”以来年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2%以内。苏州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多年稳定在2:1以内,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苏州书店多,尤以诚品书店声名远扬。作为台湾诚品在大陆的第一家分店,被打造成了一个集文化、表演、艺术、商业、观光等跨界的创意平台。2015年刚开业时,仅20天访客突破百万人次,即便当下实体书店受到互联网冲击,每天依然很多人前来品味书香。

  苏州还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唯一同时拥有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芭蕾舞团的城市;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苏州博物馆成为全国8大优秀博物馆中唯一的地级市博物馆。

  粉墙灰瓦、飞檐翘角,玻璃窗外山峦环绕、绿竹挺拔、流水潺潺,作为贝聿铭大师献给家乡的心血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贵艺术品。

  苏州大学副教授林慧平从2011年起一直利用周末时间去苏博当志愿讲解员,她说苏博和苏州园林、昆曲等一样,成了苏州人放松身心或招待外来亲友的“标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苏州生活很美好。”

  从白领到蓝领:“新苏州人”的心安处

  一面关爱“铺天盖地”的一线劳动者,另一面依旧加大力度招引“顶天立地”的高端人才

  因为谐音“我爱你”,5月20日被看作适合表白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苏州发布《关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的工作意见》,宣布每年遴选1万名“最美劳动者”,按技能提升拓展的培训补贴标准给予每人同等奖励,3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

  10月27日苏州兑现了“诺言”,数百名普通劳动者作为一万人的代表,身披绶带接受表彰。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广大劳动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推动复工复产,为夺取“双胜利”贡献了宝贵力量,“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让苏州大地上涌现出更多的‘最美劳动者’。”

  今天的苏州,每小时可以创造2.1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4000万美元的进出口、新增49家市场主体。庞大的市场主体数量、飞快的运转节奏,需要依靠无数外来务工者支撑。相关人士提出,过去各个城市的支持政策大多面向高精尖人才或外商,一线蓝领工作者受关注度相对较少,苏州的新举措力度大、“有创意更显诚意”。

  此心安处是吾乡。为了给“新苏州人”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苏州计划3年内筹集建设低租金、小户型的政策性租赁住房10万套(间);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等40所,新增学位4.81万个,确保符合条件的外来劳动者随迁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

  19岁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徐维贵就来到富士康集团鸿准精密模具(昆山)有限公司,从事模具和自动化设备的加工。9年刻苦磨炼,在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中勇夺单项第一名,之后又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每个人都有发光出彩的机会。庆幸在苏州开始职业生涯。”他说,苏州很包容,他愿意在这里一直当“匠人”,用“工匠精神”去鼓舞带动更多年轻人。

  近年来,昆山市锦溪镇计家墩村引入文旅机构,进行整村改造,吸引了众多青年前来创业,目前已聚集13家民宿,吸引近10万的年游客量,带动当地150余人就业。在民宿“溪地清舍”,记者不经意问起前台几位工作人员的家乡,竟来自5个不同省份。他们笑言以前去大城市工作,现在来农村打工,感觉也很好,因为苏州环境好、对外地人包容性强。

  一面关爱“铺天盖地”的一线劳动者,另一面依旧加大力度招引“顶天立地”的高端人才。7月,在第十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首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和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阮长耿被授予了“苏州科学家勋章”。

  作为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连续举办12届,引进、培养的国家级重大人才占苏州总量一半以上。今年苏州还首次发布科技攻关“干将铸剑榜”榜单,邀请海内外顶尖人才“揭榜”,涉及项目33个,悬榜金额超过81亿元。

  在苏州采访,记者走过高新区的学森路、景润路,昆山的祖冲之路和杜克大道,尊重人才的气息扑面而来。苏州求贤若渴,以最新启动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项目为例,规划投入200亿元,打造材料领域的国家实验室,预计5年内还需要1000名以上高端创新人才。

  苏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新苏州人”自然还包括世界各地的就业创业者。目前苏州已集聚外资企业超1.7万家,世界500强中153个投资400多家企业,常住外籍人口超过2万人。2016年起苏州连续入选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2019年再次成为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

  品尝外脆里嫩的德式猪肘、小麦香醇的黑啤,还有种类繁多、鲜香味美的香肠,邻桌坐着三三两两的德国人,这样的“画风”在太仓很寻常。太仓是苏州的县级市之一,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天下粮仓”由此得名,但如今“德企之乡”的名头更响。

  落户企业累计逾350家,年工业产值超500亿元,亩均产值、利润、税收分别达1400万元、150万元和110万元——这是德国企业在太仓的最新成绩单。在中国已生活22年的太仓德国中心董事总经理马悌思认为,政府“点对点”的服务系统,“上海下一站”的地理优势,吸引德企源源不断入驻,当然还有“很德国”的生活氛围。自2006年开始,太仓每年举办德国啤酒节,既提供原汁原味的啤酒,还有浓郁风情的文娱表演。

  舒心的营商环境、美味的食物,日本企业参天制药苏州工厂负责人杜春颖同样被这两样东西打动。参天是全球知名眼科专业制药公司,今年初决定继续增资苏州。杜春颖说公司地处工业园区,本就以营商环境好著称,更吸引她这个“北京大妞”的是,苏州虽是地级市,新光天地、久光百货、永旺超市等一线品牌都有,包括在日本很有名的山崎面包,“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化,非常吸引人。”

  “星巴克指数”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力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苏州有近200家星巴克门店,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今年2月13日,苏州工业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的感谢信。星巴克在园区有55家门店,审核进度差距大,导致整体复工缓慢。园区相关部门接到诉求后,迅速研究合理方案,当天解决了问题。今年3月,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入驻昆山,一期投资1.3亿美元。这个集咖啡烘焙、智能化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园是星巴克在美国本土外最大的一项生产性投资。

  来自美国的内森在苏州生活了近10年,目前在一所中学担任外籍教师。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叫“苏平”,给妻子、孩子也起了以苏为姓的名字。他注意到,疫情期间苏州的信息通报,提供英语、日语、韩语等各种版本,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外籍公民,“在这样的城市,安全、安心。”

  苏州有座虎丘塔,斜斜地耸立了千年;苏州有栋国金中心,高耸云霄450米。一座城市,两处登顶,可感受古韵今风。同样,一座城市,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国家的人,也可看到别样风景。

  从健身到健心:“全周期”锻造城市韧性

  让所有群体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载体,在不同的时代,总会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疫情让人们重新思考,如何让城市更加健康安全?

  健康是民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苏州近年来着力提升医疗资源数量和质量,至2019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3.82岁,比2015年提高0.95岁,登记注册的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等均有明显增长。但面临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仍然暴露出公共服务、社区建设等方面的不足。

  “当前城市建设的短板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说。

  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反映出城市空间布局是否合理、组织动员是否顺畅,还有经历危机后能否尽快恢复正常秩序,这些“韧性指标”在未来城市规划中需得到更多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让韧性城市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韧性”以往体现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域,缺少对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研究和规划。

  相关人士认为,未来既要周密布局基础设施、物资储备等“硬资源”,更要悉心培育公民科学素养、社区组织动员等“软实力”。

  苏州在补强卫生设施上有“大动作”。市太湖新城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立医院康复医疗中心等6个项目近日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近80亿元。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表示,苏州是江苏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希望以此次开工为新契机,提升卫生服务和管理质量,建设“现代化区域卫生健康新高地”。

  苏州常住人口有自身素质高、收入水平高、需求层次高的“三高”特点,市民的需求不仅是“能获得”,还要求“能选择”。按计划,“十四五”时期苏州三级医院数量将再增长50%、三甲医院新增10家。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十四五”开始,苏州关于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通信、食品物资等要素的建设规划,不仅考虑到城市日常生活的需求供给关系,更考虑在重大突发事件下各种资源的承载力。特别要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评估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供给缺口或冗余,保障重大风险灾害时期的正常生活。

  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不能忽视。一项名为“全民健心”的工程正在张家港市铺开。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掩映在绿树丛中,这里建成了社会心理科普馆,开通了全民健心云平台,成立了心理志愿服务孵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服务生态系统,也是当地市民心中的“开心驿站”。

  以张家港为代表,苏州探索实现全民健身到“健心”。作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制定《苏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1年,依托县级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流程,建成率达100%;还将建立社会心理专业人才、社会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四类人才库,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心理健康科普体验馆。

  王禹是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应急与后勤管理处处长,1991年毕业后一直坚守医卫战线,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均全程参与了防治工作。他说从这么多年一线经历看,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更从容应对各类危机,需要提升群众的科学素养,并且进一步涵养成熟的民众心态。

  多位相关人士都提到,让所有群体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更好建立共同抗击风险的情感联结,增强社会组织动员能力。

  在共建共享上,苏州各地一直积极探索:高新区枫桥街道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基层治理压力大。街道开发出以“住枫桥”App为核心的智慧服务模式,将工作人员、服务、职责下移至社区,通过网格化治理和信息化管理,减少群众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姑苏区既是中心城区也是老城区,面临社会治理“老大难”(基础设施老、服务压力大、基层治理难)的困境。在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基础上,2019年开展美好社区创建,提出“整洁一点、有趣一点、便利一点、温馨一点、安全一点”,量化民生诉求,尽可能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相城区搭建民主协商平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体现“我的事情我做主”。近日,一场关于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事宜的会议在相城区冯梦龙村举行。“建日间照料中心想法好。但好事要办好,得有专人管。”“中心准备提供哪些设施和服务,是否涉及定价,还有安全问题,都要考虑周全”……小小方桌旁围坐着20多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

  冯梦龙村村书记董明明介绍,村里挖掘《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的法治内涵和元素,创新村民议事、党员评事、律师询事、法官断事“四事”工作法。“农村新问题多,决策实施前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好好商量,基本上问题都好解决。”今年以来,村庄防疫封路设卡、保洁考核办法、民宿农家乐补贴政策等都在共同协商下顺利推进。

  冯梦龙61岁时从苏州出发,走了半年多时间才到福建寿宁,成为一名“花甲县令”。虽然寿宁非常偏远,但冯梦龙非常高兴,因为可以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

  “我们传承冯梦龙精神,就是要更好地为民谋福。”董明明说。

  相城位于阳澄湖畔,2500多年前伍子胥曾在此“相土尝水”选择城址。城市面貌虽然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老百姓生活怡然自得。对于所有新老苏州人来说,苏州就是“相中之城”。

  时值深秋,满城桂花香正在淡去,银杏开始了一年中最华丽的篇章。定慧寺门前两株古银杏,枝叶茂盛,一身金黄,微风吹过,落叶纷飞,这是苏州金秋的标志景观。

  秋后的苏州更成了“月台花榭,琐窗朱户”的姑苏。住在诗画里的苏州亦有市井烟火,“布衣暖,菜饭饱”,还能“一室雍雍,优游泉石”这种逍遥惬意成就了属于这座城的人居格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经千年岁月沉淀而出的城市性情和生活美学,让苏州成为世人向往的一生之城。(记者刘亢、张展鹏、杨丁淼)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风和冬日暖 赏梅正当时!第三届环江长美乡青梅节精彩纷呈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2020-12-26
除夕当天银联网络交易金额3572亿元 较去年除夕同比增长7.1%
央视网|2021-02-13
很精彩!环江经典诵读展演现场邀您来
环江融媒体中心|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