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途径”推进毛南环江乡村振兴新征程
11月18日,当代广西网刊发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黄炳峰署名文章《“四大途径”推进毛南环江乡村振兴新征程》,全文如下。
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脱贫摘帽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7月,环江“牢记嘱托 击鼓奋进”活动现场
环江毛南族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如今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四大途径”推进环江乡村振兴新征程。
以“六联一带”为抓手,推动产业提质促兴旺
群众在村集体经济扶贫产业园中劳作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要取得新成效,需要各基层创新思路。“六联一带”(即党建联抓、自治联建、产业联扶、就业联创、文化联办、服务联动,全力带动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阶段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模式及社区治理机制,得到了自治区领导充分肯定。其中的“产业联扶”,实现了产业长效、收入稳定目标,不断增强易地扶贫搬迁户“造血”功能,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一模式成为与环江县情相似或相近的县域可复制、可资鉴、可推广的模式,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环江由“产业联扶”转为“产业联兴”,即在原来“扶贫产业园”转到“振兴产业园”,以“四特”(水果、油茶、中草药、珍贵树种)为基地,采取“龙头企业 + 政府平台公司 + 振兴产业园 +脱贫户”的产业振兴模式,带动脱贫户做大产业,推动产业提质促兴旺。
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建设生态秀美新环江
青山绿水簇拥着的环江县城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需要各基层有新作为。环江自2016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来,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释放和放大“生态”效应,激活县域发展活力,实现经济指标“飘红”、生态环境“添绿”,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发展新路径。当前,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环江紧抓“绿色发展”不放松,在建设生态环江上继续发力,更加突显多彩毛南秀美环江。一是在全县原有污水处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大小环江河生态治理工程和其他小河流域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大对矿山和受污农田治理,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新成效。二是在原来清洁乡村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将原有垃圾处理工程进行功能提升;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安全性提升,推进“饮水净化”集中供水示范项目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尤其是安全处置受重金属污染农田、河道,采取超常规措施控制辖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四是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实施限制林木采伐、增加公益林面积措施,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以“五个一批”为动力,夯实乡村治理显效能
驻村工作队员帮助群众采收桑叶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提升,需要各基层充分发挥好党建作用。环江成功脱贫摘帽后,组织开展了基层党建“提质聚力”行动,通过实施“选派能人驻村、培育经济强村、整顿涣散组织、新建活动阵地,塑造先进典型”等“五个一批”保障措施,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基层党建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推进毛南山乡乡村治理现代化,突显治理效能,牢固基层根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选派能人驻村方面,选派11名县处级领导担任“第一大村长”,从各单位抽选政治过硬、业务熟悉的400余名干部组建突击队,全脱产驻村抓脱贫成果巩固和推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整顿一批软弱涣散组织,选优训强村党组织书记,试点推行村干部全职化,规范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等措施,着力破解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足,强化了乡村综合治理。
以“毛南精神”为养分,涵养乡风文明新风尚
毛南族分龙节活动现场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要得到新提高,需要各基层做好文化大文章。环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世界自然遗产地和神秘毛南民族文化是环江的两大品牌。贵南高铁环江段全线长约57公里,环江即将进入高铁时代。依托这些优势,环江将以高铁环江为驱动,构架文旅融合大格局。目前环江已登记入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442个,其中,国家级保护名录2个,自治区级保护名录6个。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最古老的重要节日,“广西环江•毛南族分龙节”自2009年开始举办,至今已获得“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等荣誉。毛南族肥套、傩面雕刻、花竹帽编织等艺人和县非遗中心,多次到澳门、香港,以及韩国、泰国等地开展国内国际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毛南民族文化。“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勤劳朴实、勇于担当”是环江各族人民的精神特质,也是环江毛南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毛南族能够实现整族脱贫,最大的经验是听党话、跟党走,最大的内生动力,是毛南族精神得到广泛弘扬。在落实“十四五”规划中,狠抓乡风文明、巩固民族团结、弘扬优良传统、提高毛南文化的影响力,将是促进环江发展的重要抓手。
素材来源:当代广西网 编辑:韦国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