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五家子”碱水里泡出“鱼米之乡”

新华网 2020-11-23 阅读量 762

  新华社哈尔滨11月23日电 题:“穷五家子”碱水里泡出“鱼米之乡”

  记者李凤双、邹大鹏、杨喆

  过去“鸟儿都不来”的盐碱地,变成了一片片丰泽的水稻田。在多年前,这是王树江想都不敢想的事。

  “以前一刮风,外面到处都是细细的‘碱面子’,这地别说种庄稼了,鸟儿都不来!”坐在炕头望向窗外,黑龙江省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博尔诺村五家子屯村民王树江回忆说,由于盐碱地面积大,村里曾常年收成不好,被称为“穷五家子”。

  “我们从2003年开始改造盐碱地,引入江水浸泡冲洗盐碱地,用沙土和农家肥再造耕层,并在其中养鱼和河蟹,用来松动土壤,最后再种植碱地水稻。”在稻田边,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云楼说,企业历经8年艰辛探索,最终成功改造包括五家子屯在内的数万亩盐碱地,水稻平均亩产可达千斤。

  金秋之时,走在白色碱面覆盖的田间路上,虫鸣啾啾,此起彼伏;远处泡泽,蜻蜓低飞,成群的野雁飞翔,还有白鹳等水鸟栖息觅食。

  “碱地有机大米及杂粮、有机大闸蟹已经成为金字招牌。”蔡云楼介绍,企业下设12个生产基地,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除自有农场外,他们还采取订单农业方式生产,农户种植生产所需种子、农家肥等都由公司统一购入,公司定期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确保绿色标准,降低前期生产成本,并高于市场价向农户优先收购。

  “去年仅大米收购一项,就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近7000万元。”蔡云楼说。

  如今,再次走在五家子屯附近,可以看到一片片水稻田,曾经的“穷五家子”变成了“鱼米之乡”。“盐碱地变成了‘人工湿地’,鸟儿也多了,全村60多户中有40多户参与捕蟹等工作,一年可增收20多万元。”博尔诺村村委会副主任葛东梁说。

  在肇源县,科研工作者、企业家、政府部门正全力攻关盐碱地改造,让更多的“穷五家子”翻身,这也是黑龙江省治理盐碱地端牢“中国饭碗”的缩影。

  在位于肇源县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一处试验田边,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吕志尧已连续3年在此进行水稻耐盐碱基因研究。

  “通俗点讲,我的工作就是找出水稻中的耐盐碱基因、培育优势品种,从而生产出既高产又有良好口感、具备经济价值的水稻。”吕志尧说。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首席科学家王志春与团队致力于苏打盐碱土调理剂研发,在此前一次应用效果测产现场会上,调理剂实验田产量是对照组的3倍多。“盐碱地改良的关键是‘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地块特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王志春说。

  肇源县农业农村局干部何宏宇介绍,全县有可改造盐碱地面积约20万亩,目前已改造约8万亩,绝大部分已改造成水田种植水稻,全县弱碱水稻、蟹稻品质和加工能力不断提升,稻田蟹养殖逐步推广,探索了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一只集装箱的“奇幻漂流”——从“海陆空指数”看中国经济暖意
新华网|2020-12-13
给力!环江法院现场集中兑现案款1599万余元
环江融媒体中心|2021-05-07
万斤大米助力都安瑶山孩子健康成长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202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