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江“文明储蓄所”的“正负清单”
新华社贵阳11月25日电题:贵州印江“文明储蓄所”的“正负清单”
新华社记者汪军
“洗发水、大米、食用油,用积分兑换的这些物品很实用,主要是积分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形象。”在社区“文明储蓄所”超市里兑换物品的张江凤,很看重自己家的积分。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农村和社区建立“文明储蓄所”,围绕村民、居民日常行为建立清单,以“积分制”方式管理,并将积分进行结果转化,分数为正可兑换物品,分数为负则在评先评优等方面相应受限。
张江凤的家在印江县兴民社区,这里是印江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党支部书记熊江说,为了让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社区最初通过举办讲堂讲座等,引导大家改掉不良习惯。一段时间以来,横穿马路、焚烧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有了很大改观。
特别是“文明储蓄所”建立以后,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的节奏加快了。“社区建立‘文明储蓄所’以来,已经吸收了1000多户。”熊江说,积分管理不断激发搬迁群众由村民向市民转变的动力。
根据积分管理办法,印江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公益活动、移风易俗等,以100分为基础分,制定12个加分项目、12个减分项目、4个一票否决项目,形成了正向加分、负向减分的“正负清单”。目前,全县已建立10个“文明储蓄所”推行该办法,纳入管理的村(居)民超4000户。
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有一个以上主导产业的加20分;积极参加公路养护、亮化工程维护的一次性加10分……记者在印江县农村社区走访,村委会、居委会办公场所随处可见这样的评分细则。
对加分项目进行明确的同时,减分项目也有相应规定。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有失学或者辍学的一次性扣20分。
对于积分的管理,印江推行“一户一存折”“一事一积分”,将村民、居民的积分存起来。记者在印江县朗溪镇三村村采访时,驻村第一书记任林介绍,每个“文明储蓄所”设立一个超市,每个季度将积分用于超市商品兑换,一分可以兑换价值一元的商品。
翻开村民的“文明存折”,上面标注了户主姓名、存折账号、积分数量、支取方式等内容。三村村村民普遍感觉到,村里有了“文明储蓄所”,大家无论在家还是出门,都会更加注意文明礼貌。
村民任菜蓉说,村委会办公室有积分管理台账,家家户户都重视日常的表现,积分越多越感到光荣,谁都不愿意自己家的积分是负数。
记者在三村村走访发现,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里道路宽敞明亮。任林说,村民不仅把自己的居住环境清理干净,门前的公路也都会主动管理,这是近年来村里能看到的喜人变化。另外,村里有集体活动大家都积极参加,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都很快“小事化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