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日报 | 山里山外30年——环江毛南族脱贫战记系列报道之三

河池日报 2020-05-29 阅读量 619

5月23日,雨后黄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肯福村格外清爽。毛南族群众谭联书坐在家门前,身后是三层的楼房,眼前不远处便是种着砂糖橘的果园。“出来24年了。”谭联书一边掰着手指算着,一边细数着搬迁前后的生活。

环江县大安乡可爱新村新风貌。李增英 摄

景阳村,环江县下南乡最偏远的村之一,属于典型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直至2012年之前,当地的毛南族群众只能在石头缝里种些玉米、黄豆,勉强维持生计,年收入不足300元。

谭联书原先就是景阳村村民。1996年9月,谭联书一家和其余96户共513人,从环江上南、下南、木论、龙岩等4个大石山区乡镇,搬进了距离环江县城仅3公里的全国首个生态移民扶贫试验区——肯福异地科技扶贫示范区。

环江县城西易地移民安置点。黄尚彪 摄

“在干部们的多次动员下,当时只有少部分人下定决心搬出来。”谭联书说,搬迁之前,大多数毛南族群众都是在石缝里种着勉强糊口的玉米,住的茅草房四面漏风。“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山窝窝,心里慌得很。”

为了让搬迁群众真正安心住下,肯福示范区采用“科研机构 公司 基地 产业 农户”的扶贫模式,发动群众种植砂糖橘、香柚、甘蔗等经济作物,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环江县城西安置区内,小朋友在篮球场上玩耍。崖宝基 摄

“我们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作为创建示范区的“元老”之一,环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中科院亚热带所研究员曾馥平说,贫困群众实现当年搬迁,次年就解决温饱问题。

如今,谭联书家里种植有甘蔗、砂糖橘,自己农闲时还能到县城打打零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今年还打算买辆小车,生活越过越好了。”2019年,肯福示范区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

环江县搬迁群众在安置区扶贫车间里工作。谭峰 摄

20多年间,谭联书在山外开启新生活时,哥哥谭联汉却留在了景阳这片“穷山恶水”,与贫穷抗争。景阳村山大沟深,穷得“出名”,村民们想尽办法,一次次尝试,都找不到合适的产业。

“香猪是环江‘五香’之一,能不能在这做文章呢?”景阳村虽是石山,但山林较多,随着搬出去的群众越来越多,一些耕地、山林闲置了出来,谭联汉和村干们就想着干点“大事”。

环江县陈双村移民种植的柑果大丰收。朱永德 摄

2011年开始,已经成为景阳村党支书的谭联汉,发动群众将本地饲养的母香猪与捕获的野猪杂交,繁育小野山猪,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几年下来,通过“党支部 党员能人 合作社 基地”的模式,景阳村生态山猪存栏2500多头,年出栏超过1000头,利润超过80万。

2017年,景阳村贫困的“老虎”终于被打掉了,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景阳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

搬出山窝找出路,留在山里谋产业,也是30年来环江精准扶贫、奋力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脱贫难题的一个缩影。

产业脱贫有路子,环江县群众养殖肉猪。崖宝基 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环江大胆提出精准扶贫设想:把生活在大石山区的毛南族群众搬出来,到土山地区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此后,环江相继探索出肯福生态移民扶贫、整村推进和整乡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打造了可爱村、下南乡等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

期间,环江逐步成为广西异地安置工作重点县。截至2015年底,环江已安置县内外移民1.77万户8.26万人,分布在8个乡镇50个行政村的322个居民点。然而,受各种因素限制,仍有很大一部分毛南族群众生活在穷山沟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环江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总目标,让毛南族群众真正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

“十三五”期间,环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共4378户179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60户17860人,同步搬迁18户66人,分别安置在9个安置点。截至2019年3月底,4378户17926人全部实现入住。

规模较大的毛南家园安置区和城西安置区位于环江县城,共安置来自全县800多个自然屯4031户16331名搬迁群众。人数多、民族多,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就业以及社区管理问题,成为摆在环江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流水线上作业。

为此,环江精准施策,创新推行易地扶贫搬迁“三社联动”助推“六联一带”后续管理服务新型社区创建模式,让搬迁群众住有其所,创有其业,乐有其所。

为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环江实施“两园双基双带”产业联扶,创建易地搬迁户后续扶贫产业园和环江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油茶)脱贫户后续扶贫产业园,以及“三特”水果基地和油茶 中草药基地,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和万户脱贫户致富。

社工在城西安置区指导搬迁户加入创业者协会。

同时,强化后续多元化扶持,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商铺,落实创业担保,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引导劳务输出,开展职业培训等多种途径,拓宽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和增收渠道。

“我们家3口人,75平方米,现在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2018年1月,梁让寿从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龙岩乡久乐村,搬进了城西安置区。

“安置区卫生室、文化室等都建好了,老人看病、小孩上学都不成问题,我们自己选举产生的社区委员会,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办事也很方便。”梁让寿说,他平时在扶贫车间工作,每个月工资超过2000元,“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开均 杨天宇 

通讯员 蒙宏谯 韦国茂 谭联宾

推荐阅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江毛南族脱贫战记系列报道之一

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环江毛南族脱贫战记系列报道之二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广西新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引发毛南山乡热烈反响
广西卫视—广西新闻|2020-05-22
产业在石缝里开花结果 ——看河池市唯一深度贫困乡如何扶贫
广西日报|2020-03-18
环江:结对帮扶种柑橘 合力攻坚促发展
人民网-广西频道|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