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的故事:脱贫路上青春更闪光

河池日报 2020-07-01 阅读量 2123


编者按

  30岁,一个璀璨的年龄,有人彷徨,有人狂狷,有人挣扎,有人汲汲营营,但黄文秀却怀着一颗滚烫的初心,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悄然回到家乡,回到红色土地,扎根基层,投身人类最伟大的战争——脱贫攻坚战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明灯就在眼前。河池是广西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一年来,河池广大干部、青年党员以黄文秀为榜样,扑下身子,深入最前线,在艰苦卓绝的脱贫鏖战中,全心付出,谱写青春华章,他们无愧于年轮,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本报特设栏目,报道5位奋战在一线的时代青年干部、贫困户青年党员,将他们满怀一腔热血,披星戴月入山林,栉风沐雨战贫穷,奋发图强求脱贫的感人事迹奉献给大家。今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017

本日记,记录坚守3年的驻村扶贫故事

  “这几天,一直在农户家里动员群众拆旧房。”刚见面,卢菁菁就主动说自己当前的工作。

  眼前这个年轻的女干部,已经在扶贫系统工作7年,其中驻村有3年的时间。

  2017年8月,“80”后卢菁菁带着县扶贫办的殷切嘱托,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大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投入脱贫攻坚战。

卢菁菁(左一)在农户家中了解脱贫情况。

  尽管在2015年底到2017年7月,县、乡党委、政府和村上一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大境村是2017年预脱贫村,各项工作仍然让人紧张。刚刚到任,卢菁菁就变成了“男人”,总冲锋在前。

  她和同事们利用3个月时间,认真对照“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指标,认真谋划,排出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实施“一帮一联”工作机制,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移民搬迁安置、教育扶智、医疗救助解困、扶贫小额信贷扶持、发展产业等方式,实现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24%,2017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打响东门镇脱贫攻坚第一枪。

  2018年初,县里也刚好要换新一批驻村第一书记。

  卢菁菁有机会调离村子,但她内心割舍不了大境情缘,加上自己又是一名党员,于是她主动申请留下来。当年3月,她如期连任大境村驻村第一书记,立即紧锣密鼓地为全村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编报项目库,通过项目、产业助推群众增收。

卢菁菁与同事开展拆旧房工作。

  大境村主导产业为糖料蔗,全村的蔗区路大多还是泥巴路,每逢雨天,父老乡亲们还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糖蔗地里干活。于是,她实地走访和听取群众心声,了解到群众最渴望的是能把产业路建好,降低运蔗成本,提高种蔗收入。

  她主动向后盾单位汇报,争取给村民建好产业路。2017年至2019年,全村累计新建8条16.52公里产业路,打通了大境村产业路网,改变糖蔗只能依靠大水牛驮运的状况,减少糖蔗的运输成本,将农户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群众种蔗收入。

  在2017-2019年期间,她还使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经费共计14.985万元,在大境村5个屯安装30盏杆式太阳能路灯和75盏挂壁式太阳能路灯;争取自治县政协办公室资助6万元,在大崇屯安装杆式太阳能路灯19盏、挂壁式太阳能路灯10盏,方便群众出行和晚上文娱活动。

卢菁菁的驻村日记。

  这三年多来,类似这样的故事,卢菁菁都记载在那6本厚厚的日记本里,目前第7本也要写完,见证了大境村的改变,记录了群众的幸福生活。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卢菁菁获得2019年度河池市脱贫攻坚贡献奖。

  对于未来,卢菁菁表示,自己将全身心沉在大境村的各项工作中,为大境村的整村发展进步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让全村540户2143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河池日报融媒体见习记者 潘 剑)

02

在“三万只羊”家乡彰显巾帼风采

  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位于县城北部84公里,是都安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三只羊”因在清代永顺土官强迫三只羊辖区的上段、中段、下段三村,每村每年猎交野山羊一只而得名。

  近年来,三只羊因羊而闻名遐迩,是都安澳寒羊养殖基地,目前羊存栏数达3万只,三只羊变成了“三万只羊”。

  在这里,有一位叫梁韦曼的80后女干部,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彰显巾帼风采。

梁韦曼(左二)入户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就读。

  梁韦曼2010年参加工作,现任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妇联主席。

  2018年10月,梁韦曼分管扶贫工作以来,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恪尽职守,和扶贫干部一起完成信息数据统计、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回头看以及区、市、县脱贫攻坚督导督查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年度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等各项任务。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村级扶贫档案整理以及“一户一册一卡”工作,她多次带领乡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干部进村入户督促指导,发现问题逐项列出清单,抓好整改。在自治区四合一、中央巡视督导等迎检工作中,她和乡村干部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完成户档、村册、乡簿档案规范化建设,确保顺利通过上级各种检查核验。2019年,全乡共脱贫493户2069人,实现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的预期目标。

梁韦曼在可力安置新区扶贫车间给搬迁户宣传招工信息。

  梁韦曼走村串户,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种诉求,及时给予解答并反馈给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共同商讨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对策,千方百计释民惑、解民难、排民忧。

  梁韦曼负责联系龙防村70户332人的脱贫任务,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了解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收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她带领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逐户逐项将上级有关住房、教育、医疗等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为贫困户想法子、找路子、出点子,让每一户都能按时脱贫。

梁韦曼进村入户核查危旧房拆除工作。

  澳寒羊养殖基地三只羊养殖场,是都安县“八大扶贫产业”重要基地之一,该基地落地三只羊乡,给全乡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提供了便利。梁韦曼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入户宣传“农户参与、企业代养、保险保障、贷羊还羊、还羊再贷、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羊脱贫致富。经过他的宣传动员,可力安置新区216户移民搬迁户全部参与“贷羊还羊”项目,每户年均收益1200元,为移民搬迁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带动了全乡贫困户通过养羊脱贫的积极性。目前三只羊乡90%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养羊发了“羊财”。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梁韦曼不忘初心、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勤勉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

(陈昌恒 廖善敢)

03

一本精准扶贫备忘录背后的故事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古昌村的村委办公室里,一本《古昌村精准扶贫备忘录》格外显眼。

  该备忘录是古昌村的“家底本”,记录全村贫困户的分布概况、贫困群众扶贫政策受益情况及帮扶干部信息等内容。

疫情期间,梁文耸走访贫困群众。

  该村辖区内有24个自然屯,27个村民小组,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村。2014年全村有1108户34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23户 1680人。2015年底精准识别时,该村贫困发生率竟高达36.3%。

  “这么高的贫困发生率,让我深深地感到身上的任务并不轻,我必须把整个村的基本情况摸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开展工作。”该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梁文耸2018年4月选派到洛阳镇古昌村任第一书记,为了了解全村情况,在年内到访每个村民小组5次以上,对423户贫困户每户均走访2次以上。

梁文耸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甘蔗。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梁文耸依靠后援单位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天昌屯建立糖料蔗高产示范片;在上艾、才合和安凤屯建立种桑养蚕示范片;以玉黄、新村、下罗三个屯为中心建立了优质稻高产栽培示范片,全村“3+1”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319户,占贫困户的93%。

  梁文耸经走访后,发现村集体经济是古昌村的短板。去年7月,为了重新盘活古昌村种养专业合作社,他引导村“两委”在古昌村上艾屯塘佬(地名)流转群众共15亩的林地和水田,创建古昌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目前产业园所养殖的鸡、鸭、鱼已形成“禽粪育鱼、鱼类净水、互利共生”的养殖体系,产业园采取“党支部+村民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梁文耸到产业园查看土鸡养殖情况。

  截至2019年底,该产业园已出栏鸡和鸭各1200羽,收入达12万余元;存栏鸡2200羽、鸭1000羽、鱼5000尾。直接带动贫困群众27户从事养鸡产业,产值达14万多元。

  “梁书记到我们村后,我们村变化很大的!我们现在走的是幸福路,喝的是舒心水,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古昌村大博屯欧寿捌说。如今的古昌村,水泥硬化路修起来了,饮水提升工程建起来了,群众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群众的腰杆挺得更直了。

  2019年,古昌村累计脱贫401户160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16%,整村脱贫出列。梁文耸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用“脚力”去体察民情,用实干去赢取民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同年,梁文耸被授予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贡献奖”;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如今,梁文耸依然忙碌在扶贫工作一线,默默付出他的心血。  (蒙宏谯)

04

扎根在农村,争当领头雁

  6月28日,见到白玉柱时,他刚刚从新建设的养猪场工地回来,裤脚沾满了泥土,“要抢工期,确保一个月后12头母猪全部迁入新的养猪场。”

  白玉柱不满足现状,今年4月份建设一个新的养猪场,“作为一名党员,不继续干事创业,不力所能及地带领大家一起发展,就是不合格的。”

白玉柱在果园除草。

  一句朴素的话语,白玉柱践行着入党誓词。

  1978年,白玉柱出生在百林乡阳春村同六屯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他为了能让弟弟妹妹继续上学,主动外出务工赚钱,承担家庭的重担。

  在外出务工期间,他深知要想改变家里贫困落后的状态,依靠务工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只是权宜之计,学会一门致富本领才是长久之计。

  为此,他一边务工,一边自学种养的相关技术。

  2010年,白玉柱决定返乡发展。他立足于阳春村的实际条件,决定发展养鸡、养猪等产业,事业渐渐有起色,思想也有了改变。

  2011年初,白玉柱主动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在这之前,他四个在外工作的兄弟都是党员,“我虽然没有工作,但思想不能落后,做农民也要有出息。”

  2012年7月,白玉柱如期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白玉柱(中)现场给学员讲解水果培育知识。

  2013年,阳春村党支部在上级扶贫部门的支持下,动员党员群众种植“默科特”柑橘,创建农业示范基地。由于没有技术和对新产业的不熟悉,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

  在关键时刻,白玉柱却主动带头种植了4亩。在种植“默科特”柑橘后,他多方咨询专家,结合自己在外务工时积累的种植经验,探索种植和管护技术。

  经过3年的精心管护,2016年,“默科特”挂果出售,当年收入3万多元。就这样,他不断扩大“默科特”种植面积,如今已达到15亩,年收入10多万元。

  “他能够种植成功,我家也能。”村里人也纷纷随着白玉柱种植果树。同屯的黄伟、黄林敏两户贫困户,由于家庭有人病重或无劳动力,果树管护不到位,水果长势不好,挂果较少,收益不高。为此,他通过保价承包方式,将他们的果场承包下来,确保贫困户有收入。

  2017年11月,为帮助更多的农户管护果树和销售水果,白玉柱与村里人成立了巴马香果满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水果产业,带动他们共同致富。合作社已发展社员5人,带动15户贫困户,现种植有沃柑30亩、默科特柑橘20亩,年收入达到60万元以上。

白玉柱养的母猪。

  “他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一面旗帜,是党员创业致富的‘领头雁’”。每当说起阳春村的致富能手,村里人总会想到白玉柱。

  今年初,他发现当前猪肉和小猪市场行情好,就和村里的黄忠、黄美红两户一起出资10万元,新建一个养猪场,主要养殖母猪,“只要其他农户感兴趣,我们都欢迎大家加入进来,一起致富。”

  (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潘 剑 通讯员 黄东磊)


05

幸福是双手创造出来的

  “我家6口人,去年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今年收入超过10000元不成问题。”近日,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文乡吾章村弄吾屯,青年党员、建档立卡贫困户韦志标现身说法,给其他贫困户讲述自己家里的脱贫故事。

韦志标在蚕房劳作。

  1983年,韦志标出生在偏僻和基础条件落后的弄吾屯。他在家中排行老四,因为家里穷,他读完小学便辍学了,开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20岁时,他幸运地与同村的一位女子成家。婚后,几个子女相继出生。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穷,吃饭都成问题。

  2007年,儿子刚出生6个月时,一场大病差点夺走韦志标的生命,原本贫困的家更是雪上加霜,难忍生活负重的妻子突然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全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切全靠韦志标一人扛。

  面对莽莽大山,韦志标振作起来,“好日子是靠双手干出来的。”他这么想,也这么做。他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租用了屯里的20亩土地,种红薯、黑豆、玉米等,度过艰难的日子。

韦志标在蚕房查看喂食情况。

  改变发生在2015年。当年12月,韦志标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脱贫政策。

  这是困境里的一道曙光,更打开了他的“脑袋”,“党的政策那么好,我为什么不入党呢?争取做一名光荣的脱贫户。”

  2017年10月,韦志标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员帮助下,正式成为一名党员,“入党后,他们都帮助我,让我知道很多政策,也知道如何开动脑筋,如何更好的脱贫。”

  2018年春天,古文乡驻村工作队分队长韦善于,对这名年轻党员照顾有加,鼓励韦志标申请贫困户小额贷款,协助流转屯里的闲置土地65亩,建设500平方米蚕房,并个人借资6.25万元帮助韦志标发展种桑养蚕产业。

  韦志标还参加了县里的种桑养蚕培训班,学习了先进的种养技术。

  2019年,在他精心养护下,全年卖蚕茧收入3.3万元,加上其它收入,一家人实现了脱贫摘帽。

韦志标的蚕房。

  如今,韦志标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屋内彩电、电冰箱、自动洗衣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他说,“过上了新生活,我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贫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让日子越来越好。”

  今年,韦志标每一批都要养5张小蚕。在年初,他在去年聘请同村贫困户来做摘桑叶工的基础上,继续聘用10余名贫困户劳动力,一人一天的工资在80元至120元之间,解决了他们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务工的后顾之忧。截至6月28日,韦志标已经卖了2批蚕茧(第2批蚕因病全部死光,没有收入),收入21000多元,也支付了劳务费近10000元,给务工人员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眼下,因天气多变。韦志标考虑在蚕房添置空凋,解决蚕虫可能受天气影响出现病害的问题。

  “现在,我掌握了养蚕技术,将继续养蚕。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见习记者 潘 剑 通讯员 黄 炼)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5月13日广西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05-14
全球航空业受疫情影响 损失将超3千亿美元-国际在线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网|2020-04-16
河池:搬迁群众乐安居 挪离穷窝奔小康
头条河池客户端|20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