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赶大营”后人续写家族百年援疆故事

新华网 2020-11-04 阅读量 1219

  新华社天津11月4日电 题:天津“赶大营”后人续写家族百年援疆故事

  新华社记者李鲲

  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赶大营》正在播出,这让正在新疆支教的张代国感到振奋。

  “我的祖先参加过‘赶大营’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支边建设,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想把我们家这段100多年援疆的家国情怀续上。”今年50岁的张代国说。

  2020年5月11日,天津西青区张家窝中学语文教师张代国从天津启程,来到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作为天津教育系统本次派出的277名干部和教师之一,他的任务是在于田一中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支教工作。虽然这是张代国第一次来到新疆,但对他们家族而言,已经是自“赶大营”以来的第三次援疆了。

  所谓“赶大营”,最初是指天津杨柳青人“追赶”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军队大营,做生意、运送物资。从19世纪7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约3000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移民新疆。因此,“赶大营”也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

  1914年,张代国祖上同根同源的祖先、25岁的张鸿彬和23岁的张鸿彩兄弟二人挑着货郎担,加入“赶大营”行列,从天津杨柳青出发来到新疆做买卖。1922年,他们把一家老小也接到了新疆。

  “儿时就听说我祖上有人从天津‘赶大营’去了新疆,在当地生根发芽,很是震撼,但更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伯伯高克谦的援疆故事。”张代国说。

  高克谦的父亲张鸿凯与张代国的祖父张鸿斌是亲兄弟,高克谦幼年丧父,随其母改嫁后改姓高。1965年,16岁的高克谦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伊宁,支援边疆建设,开启了张氏家族的第二次援疆实践。

  在伊宁,根据政府安排,高克谦先后在林场、印刷厂、造纸厂工作,2009年退休。在他看来,虽然自己没做什么大事,但在他们这些援疆人员的努力和见证之下,伊宁大变了样。“我刚来的时候,伊宁只有一条大路,楼房没几栋,现在到处是柏油马路,到处是楼房!”他说。

  2018年5月,离开家乡53年后,高克谦回到了天津。“那次见面,伯伯给我讲了自己援疆的故事,讲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让我忽然间对那片土地产生了向往。”张代国说。

  2019年12月,张代国接到通知,根据教育部等四部委出台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当地将选派教师支教,这令他怦然心动。

  “想到百余年前先祖挑着货郎担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赶大营’,想到1965年,伯伯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想到自己正当天命之年,又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呢?”张代国和家人商量后立即报名,最终于今年年初成功入选支教队伍。

  今年5月11日,张代国从天津来到新疆于田县,开始了自己的支教之旅。“我还记得第一堂课结束后,我正准备离开教室,一群同学围上来,向我请教、和我聊天,眼睛里都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让我感觉责任重大。”

  新的学期,张代国担任于田一中七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师,他们班共46名同学,全部是维吾尔族学生。除了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答疑解惑,张代国还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鼓励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祖国。

  张代国说,扶贫必扶智,扶智在教育。与祖先到新疆不同,他来到新疆,支援边疆教育事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会珍惜在新疆的每分每秒,把这份家国情怀延续下去。”他说。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广深联动”探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动新模式
新华网|2020-12-03
罗城5年为8万余老乡脱贫摘帽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整族脱贫摘帽工作纪实
河池日报-头条河池客户端|2020-12-22
TikTok一员工起诉特朗普政府:非法剥夺我的薪水
海外网|2020-08-25